1.信息的概念:信息或称消息,亦即有关客观世界的一切真知。一般来说,信息是通
过数据形式表示出来的。数据记录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
数据的表示形式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各种文字和符号或者元组形式。但数据本身并不是信息,它只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加工结果,是对数据的解释。
2.信息的表示方式:信息通常可用一组表示事物属性的描述词以及其指来表示,用于
描述一件事、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的有关属性、状态、时间、地点、程度等。被描述的事物或现象统称为对象或实体。信息也可以定义为由实体、属性以及它的值所组成的一个三元组集合。
3.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从最初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发展为管理信息系统
(MIS)、决策支持系统,乃至更加高级的智能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内涵和功效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4.半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它是指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管理决策问题之间的一类
情况,半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指解决方法和决策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又不完全确定的情况。
5.结构化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
的原则,采取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6.MIS:其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策略,目标明确成果规范的阶段,层次清
楚体系严谨的结构,形象直观清晰易懂的表达。在信息系统工程中,将MIS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运行等四个阶段。
7.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特点:(1)强调用户的参与;(2)深入调查研究;(3)使用
结构化模块化方法;(4)严格按照阶段进行;(5)开发过程工程化。
8.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阶段划分:(1)系统规划阶段;(2)系统分析阶段;(3)系
统设计阶段;(4)系统实施阶段;(5)系统运行阶段。
9.原型开发方法的特点:(1)原型开发方法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而更容易
被人们普遍接受;(2)原型开发方法将模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解决的一个环节;(3)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减少,效率、技术等都大大提高。
10.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在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
实现等问题做出判断,避免在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系统不能实现或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引起的浪费
11.可行性的考察方面:(1)技术可行性;(2)经济可行性;(3)社会可行性;(4)
组织机构及操作方式上的可行性。
12.数据流程图:也称数据流图,它将数据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的独立出来,
舍去了具体的组织结构、信息载体、处理工具、物资、材料等,单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
13.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符号:(1)外部实体,它分为数据源和数据流。(2)加工,
或叫做变换,也称为处理或者数据处理。(3)数据流,它表示数据的流向,它的三个属性是流向、名字和数据组成。(4)文件,也称为信息存储,是暂时存储的数据。
14.客户服务器系统(Client/Server):简称c/s系统,是由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系
统发展而来的。与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系统不同的是,应用系统的处理功能不再全部在工作站上完成,它的一部分任务被分配在应用服务器上完成。
15.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将一个系统分为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
有一定联系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称为模块。对每一个系统都可以按功能由顶向下逐层分解为一个对层次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模块,一直分解到每一个模块都很容易实现为止。
16.模块的独立性:(一)耦合性:(1)非直接耦合;(2)数据耦合;(3)标记耦合;
(4)控制耦合;(5)外部耦合;(6)公共耦合;(7)内容耦合;(二)内聚性:(1)偶然内聚;(2)逻辑内聚;(3)时间内聚;(4)过程内聚;(5)通信内聚;(6)顺序内聚;(7)功能内聚。
17.子系统划分遵循的原则:(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子系统的划分
应使数据冗余较小;(3)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4)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的实现。
18.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1)有顶向下逐步精细化的程序设计方法;(2)
使用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构造单入口单出口的程序;(3)采用主程序员组的开发人员的组织方式。
19.选择开发工具的原则:首先应该考虑所选择的开发工具所试用的范围,还应遵
循如下基本原则:(1)最少工作量原则;(2)最少技巧性原则;(3)最少错误原则;
最少维护原则;(5)减少记忆原则。
20.良好程序设计风格的特点:(1)易于测试和维护;(2)易于修改;(3)设计简
单;(4)高效。
21.程序的注解:分为序言性注解和功能性注解。(1)序言性注解包括:1.模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