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资料
6.9.2.7 注意事项
应根据实际需要,配置涵洞、倒虹吸管、桥和渡槽。 6.9.3 灌溉水质标准
6.9.3.1 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84的规定。
6.9.3.2 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
6.9.3.3 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入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3838和GB8978的规定;灌溉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84的规定。 7 机耕路规划设计 7.1 机耕道路设计要求
7.1.1 机耕道路应保证居民点、生产中心到农田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路线直、距离短。 7.1.2 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
7.1.3 机耕道路沿田边布置,应与田、林、村、渠、沟等项目进行综合规划布局,以便于田间生产的管理。
7.2 机耕路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 7.3 机耕路纵坡
最大纵坡:干、支道宜取3~4%,田间道宜取6~8%。
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水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4~0.5%。
7.4 机耕路布置:项目区机耕道一般与道路相通,布设干道、支道;支道一般垂直于干道,设于小区边界上;小区内设田间道和生产路,地块在200亩以下一般设生产道。200亩以上设田间道和生产路,生产路一般垂直田间道;田间道设在中部,一般相隔150~200米,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设,外与干道、支道相通,内与生产路相接;生产路一般相隔100米,供农业机械田间移动和下田作业和人、畜行走。每丘田块要设置下机道,宽度约3米;田间道间隔200~300米范围内,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要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有效长度不小于10米。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机耕路上桥梁的设计参照交通部门的相应标准和规范执行;涵洞的单跨跨径应小于5米,多跨跨径总长应小于8米。 7.5路宽选择参见表10
表10 机耕路规划指标表
8 农田防护林设计
8.1 农田防护林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