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视紫红质是一种由 和 构成的结合蛋白质,它在 作用下,经过一系列中间反应,最后分解成 。
5、缺乏维生素将导致视干细胞上视紫红质浓度降低,从而导致的发生。
6、正常人 视野最大,其次为蓝色,而 的视野最小。
7、 前庭器是 、 和壶腹脊的合成。
四、判断
1、视觉是由眼所完成的感觉功能。( )
2、运动时,因情绪激动或紧张有时会出现瞳孔扩大,影响视觉的清晰度。(
3、眼内物象的形成与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似。( )
4、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玻璃体。( )
5、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可使角膜曲度增大。()
6、当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导致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
7、肌梭的适宜刺激是梭外肌受到被动拉长。( )
8、屈肌γ传出活动增强导致反射性关节屈曲。()
五、简答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试述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及其功能。
3、举例说明位觉是如何产生的(直线正负加速度或旋转加速度运动)。
4、试述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六、论述
1、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2、听觉是如何产生的?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试题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突触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突触后抑制
5、传入侧枝性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突触前抑制
8、牵张反射
9、肌紧张
10、腱反射
11、姿势反射
12、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13、脑干网状下行兴奋系统
14、翻正反射
15、状态反射
16、旋转变速运动反射
17、直线变速运动反射
18、锥体系
19、锥体外系
二、单项选择
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化学递质B.无机盐离子C.局部电流的作用D.胆碱酯酶
2、突触传递的生理机制显示(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 K+和 CI-的通透性增大C.选择性增加或提高突触后膜对 K+和 CI-的通透性,可呈现抑制性突触效应;D.同一突触由于迅速而重复活动,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表现空间总和;
3、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 )增加A.Na+ ﹑K+ ﹑CI- (尤其是 Na+ )通透性B.Na+﹑K+﹑Ca2+ (尤其是 Ca2+)通透性C.K+﹑CI- (尤其是 CI —)通透性D.Na+﹑CI-﹑Ca2+ (尤其是 CI-通透性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D.超射
5、突触前抑制主要发生在( )A.传出途径中B.感觉传入途径中C.中间神经元之间D.植物性传出途径中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D.超射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
A.“全或无”式;B.电位的正向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C.类似于负后电位D.突触后膜电位较静息时更负
8、传入侧枝性抑制的生理学基础是( )A.优势现象B.膝跳反射C.交互抑制D.腱反射
9、突触后抑制的性质是( )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10、抑制性突出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12、突触后抑制表现突触后膜( )A.去极化B.超极化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
13、突触前抑制表现突触前膜( )A.去极化B.超极化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
14、传入侧枝性抑制的功能()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
15、回返性抑制的功能( )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
16、突触前抑制的特征( )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B.突触前神经原末梢处于超极化状态C.潜伏期长D.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