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4.1 学校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产生的作用不明显,学校体育实践与学生体质健康出现反差。表现在:体育课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不甚显著,常规体育课存在难以达到学生锻炼身体应有的生理负荷,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偏低,“温室型”教学不知不觉抬头。
4.2 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观念更新太快,但体育教学实际操作跟不上;存在着对新的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以及新的体育教学理念难以量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淡化竞技运动技术”到底“淡化”到什么程度,在理论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诠释。
4.3 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
4.4 升学压力有增无减,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升学压力“幼年化”,学生周末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每天锻炼1小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倡导性口号,很难得到具体落实。
4.5 办学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别仍然很明显。一些特大城市,如上海市中心学校开展体育课“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无兴趣参加体育活动。
4.6 决策管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贡献不明显。基础性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理论研究少,实验性研究少,对实践具有较高指导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依然存在。
5.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5.1 体育课程更注重个性和人文精神 重视他培养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创造力、交流合作和团队精神;关注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要,发展个性。重视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信心和兴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人价值和目的。
5.2 课内、课外和校外体育相结合 重视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学生在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价值和体育的整体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外、校外比较宽松的、适宜的体育环境。
第三.社会体育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社会体育的性质
社会体育是由政府、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共创共享的良好社会形态和多种多样适合地区、居民特点的体育活动,公益性是基本性质。
2. 社会体育的特点
2.1 时代特征 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三者定义的社会体育,但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是使用“社会体育“的同时,也使用“大众体育”。
2.2 形态特征 人们按照行业分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内容往往与从师行业有关。 2.3 体制特征 社会体育采用的是既有市场要素又有计划成分的混合体制,变现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的特征。
2.4 机制特征 群众体育重视共性,如多年推行广播操、职业操等。大众体育重视个性,而社会体育则两者兼有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开始要求丰富多彩,体现个性化得体育内容和形式,重视个性成为拓展体育市场、改善服务的要素之一。
2.5 组织特征 社会体育的组织则有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
2.6 目标特征 社会体育体现了国家与个人想结合的社会目标。
2.7 过程特征 社会体育是采用的双轨制,既有自上而下的行政渠道,也有自下而上的民间渠道。
2.8 方法特征 社会体育本质上还是以教为主,但重视寓教于乐,形式较为活泼。
2.9 形式特征 社会体育一般采用中规模形式较多。
3. 社会体育内容和形式
3.1 按目的分 按参与目的划分,有:享乐型体育、保健型体育、社交型体育和自我发展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