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群体。这些必将引起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给人们包括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带来重大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思想道德建设来看,一方面它促进了一系列新观念的产生,提高了人的素质,培养了人们开拓进取、讲求实效的精神,使人们的平等、权利、责任等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另一方面,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各种思想道德观念、价值标准良莠并存,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各种道德观、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导致大学生道德世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以自我实现为外显形式的自我道德价值,同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外显形式的社会道德价值之间存在反差和矛盾,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急剧滋长。
(二)高校道德教育滞后制约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校道德教育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内容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将道德教育的具体过程简单等同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教育内容和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大学生的道德困惑、精神生活需要、思想难题的分析和解决,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面临问题的指导。第二,方式简单化,道德教育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区分层次,缺乏针对性,方法上也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第三,道德教育中存在言教和身教相脱离的现象。某些道德教育工作者课堂上冠冕堂皇,课下却行不道德之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生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以及教育经费分担体制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生变化。学分制的引入使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按系级班建制组成的集体越来越松散,学习、生活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自发形成的多样性群体越来越普遍,社交对象与场所越来越广泛。缴费上学一方面缓解了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现实的经济状况使这些学生更加看重金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拜金主义思想。就业制度改革使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使学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但由于不规范的就业市场中渗入太多的权力、金钱和人际关系因素,必然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状况的评价,从而引起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的调整,甚至会引起对我国现行以理想为核心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的质疑,动摇理想信念。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学生不再视自己为“精英”,而把自己看成个体化生存的芸芸众生之一,自然地按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2]
(四)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拓展了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增加了教育资源,其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及时性等特点有利于增强教育影响力。但互联网中信息良莠混杂,加上学校的应对技术滞后,使大学生在快捷地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思想观念方面也受到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第二,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第三,网络文化垃圾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道德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对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提出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舆论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社会风气的净化、舆论环境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优化舆论环境是一个系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