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24-10-23   来源:未知    
字号: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毕业生人数 700 600 500 400 万 300 200 100 0611

495

559

毕业生人数

2007

2008 年份

2009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 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 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 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 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 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 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 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 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 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 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 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 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 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 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 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

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 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 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 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 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 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 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 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 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 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 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 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当代大析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才供需所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中遍地都是大学生,所造成的就业 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 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

理录用制度等等一系列衍生问题便是首当其冲。 那么,究竟会出现如此窘境的症结又何在呢?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 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 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由此可见2010年的大学生 就业难度势必更为巨大。 其实,就目前而言我国当前企业是求才若渴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 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 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 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 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 以上学历的比例仅6%, 这在一定成都上便是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最好体现。 而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便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像很多人花了钱, 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这就 让很多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 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我们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可为什么就业问题却 一直让大家如此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 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 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像近几年所出现的,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现象,如计算机,土木工 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 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便也进一步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其实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可有些大学生刚刚毕业,一踏 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便 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 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

所以,大学毕 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其实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 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可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便又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 的。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 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 种原因。 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 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 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 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 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 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 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 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 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 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是有较大影响的。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 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 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

。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 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 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相信也同样是造成大学毕业

生就业难不可避免的原 因之一。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 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 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 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 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 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 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 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 会难上加难。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 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 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 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 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 综合素质的低下。 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 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 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 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

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 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 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 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 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 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 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 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 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 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 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 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 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 “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 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 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 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 业困难。

解决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 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 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 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 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 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 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 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 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 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 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 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 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 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 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 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

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 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 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 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 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 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

形势,不得已时,大 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 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 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 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 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 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 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 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 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 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 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 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 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 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 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 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 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 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缓解压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