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 论
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新词语大量出现,汉语语素词缀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有不少学者(如赵元任、吕叔湘、张斌等)谈到,汉语除了词缀和词根之外,还存在有大量的“类词缀”或称“准词缀”。
关于“类词缀”的概念是在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第49页)中提出的。他明确提出了“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术语,他说:“汉语里地道的语缀并不很多, 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点儿,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 说他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他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 存在这种类前缀和类后缀可以说是汉语语缀的第一个特点。”吕叔湘的这段话已经成为了汉语类词缀的经典论述,被许多研究者接受和引用。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类词缀的数量及界定标准仍然没有统一的看法,对类词缀和典型词缀的判定界限还有很大的分歧。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计量研究的方法,基于对北大语料库当代部分语料的研究,来全面考察类词缀,以提出类词缀的确立标准并了解其构词规律。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数据支持。
二、类词缀的数量
对于类词缀的数量,很多学者的说法都不一样,有很大差别。以下内容是部分相关作品中类词缀的收录情况:
1979年,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新兴前缀包括“不、单、多、反、亲、非、无、伪、准、泛”10个,新兴后缀包括“员、家、学、化、的、性、论、观、炎、界、率、法”12个。
1979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针对“汉语里地道的语缀不很多”的现象,提出了“类语缀”的说法,并列举出“代、可、好、难、准、类、亚、次、超、半、单、多、不、无、非、反、自、前”18个类前缀和“员、家、人、民、界、物、品、具、件、子、种、类、别、度、率、学、法、体、质、力、气、性、化”23个类后缀。
1981年,任学良在他的《汉语造词法》中列举出“准词头”:以、二、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