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支配行为的是动机。没有无缘无故的动机,也没有不表现为行为的动机。研究心理动机,就必须研究产生动机的原因及其在行为中的表现。因此对伟大历史人物进行心理研究,与其说是研究他的主观心理动机,不如说是研究推动他们行动的动因。恩格斯曾经专门谈如何研究历史人物的动机问题。他说: 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 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 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并且指出,研究这些动机 是能够引导我
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
所谓整个阶级的动机即群众性的动机,实际上就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往往比个别历史人物的所谓内心心理动机重要得多。社会思潮往往是推动整个阶级而不是个人行动的动机,而社会思潮的产生肯定有其原因,因而对一个时期社会思潮的研究,就有可能探索到当时历史人物的动机,因为杰出人物的动机往往以浓缩的、鲜明的、突出的形式反映社会思潮。透过对一个处于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原因的分析,就能引导走向发现历史的规律。如果只停留在历史人物个人纯主观动机特别是所谓内心心理,是不可能真正解释历史的。列宁曾批判过旧历史理论的两个缺点,其中一个就是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
心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一个角度,但如果把历史学变为心理学,就无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
法走出唯心主义历史观动机论的困境。
历史是人创造的与历史的规律性如何能不陷入悖论呢?我们是否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要不承认规律否认历史是人的自我创造,要不承认人的自我创造否认历史的规律?其实,这种所谓悖论是学者思维方式自身的矛盾,而不是历史自身的矛盾。客观历史就是这样的,人既创造历史,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又是演员,成为历史舞台中的角色。
人怎么可能既是剧作者又是演员呢?这可以从两个不同层面来理解。第一,从代际关系说,历史是一个过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剧作者,可是任何一代人都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活动的,而是在先辈留下的生产力和文化传统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自主创造活动的结果成为下一代人的活动的出发点。这种条件对于后代来说是既成的、给予的,具有某种制约作用。这是每个时代的传统与当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总体上既是剧作者又是演员。马克思在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中对拿破仑三世作为政变角色以及对传统作用的分析就贯穿这个原则;第二,从同时代说,可以比喻性地把历史看成一个大舞台。人都是自己时代历史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能动的剧作者,可是由众多合力形成的条件和规律,又成为任何个人活动的限制,人成为不能超越自己社会关系决定的演员。这说明,从一个时代来说,人既是剧作者又是演员。
当然,剧作者和演员具有形象的比喻意义。人在社会领域中并不是不能更改台词变换角色的演员。每代人受制约于传统又以自己的活动改变传统并创造新的传统;每个人既受制于合力又以自己的活动参与形成新的合力。这就是主体的选择性活动。人面对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可以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例如,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逐渐形成三种可能性:一是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二是走清王朝为挽救大厦倾倒而口头许诺的君主立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