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促进民族大融合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 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 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 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过程。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 通过这些图片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呢?
2.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 的,这些雕像的共同特征是:面相丰满, 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 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体现 了原始佛教的特点。
龙门石窟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 性格爽朗,风神飘逸,具有中原文化 特点,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的效果。生活方式汉族化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 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人口增多; 经济作物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和 制瓷业繁盛
北魏玻璃瓶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北魏玻璃碗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 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 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 会得出什么结论?
生产方式农耕化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 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 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 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 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 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 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大 市
小 市 四通市
北魏都城洛阳 钱孝 文 帝 太时 和铸 五造 铢的 铜 ——
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的研究结论。 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①含义: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 (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是对宗 法制和分封制的强调和固定。 ②措施: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 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 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 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
——《洛阳伽蓝记》卷二 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的盛行说明北魏 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②汉族学习鲜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3、3促进民族大融合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社会习俗变化? 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北魏人出行图
经历这种变化的鲜卑族还是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吗?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 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