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必备论文
1.主要炊器不同,二里头类型为中腹罐、圆腹罐、鼎;东下冯类型为鬲、中腹罐、圆腹罐; 2.有些器类不互见,如东下冯类型的蛋形三足瓮不见于二里头类型,二里头类型的三足盘不见于东下冯类型;
3.居址建筑形式不同,二里头类型多见地面建筑,东下冯类型多见半地穴式建筑; 二里头文化的内涵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 从1959—199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41次发掘,发掘面积约3万平方米,揭露宫殿(宗庙建筑)2座,各类房屋建筑50余座,祭祀建筑5座,青铜冶铸作坊1处,墓葬300多座,陶窑10余座,水井、窖穴、灰坑等800多处,出土大量的陶器,以及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等。除此之外还勘探出规模不等的建筑基址30余处。
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
宫殿 1号宫殿始建、使用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四期之时废弃,2号宫殿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甚至更晚。
《尚书序》曰:“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吕氏春秋》曰“宗庙之失,天下之失”,又曰“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二里头文化墓葬
A类 大型墓1座,面积大于20平方米,仅见于2号宫殿基址之上,5.3*4.3米,有生土二层台,填土经层层夯打,这是夏商时期大墓的一个典型特征,填土中发现残漆匣和狗骨架,随葬品被盗;
B类 中型墓,面积2平方米左右,墓底铺朱砂,一般发现板灰,有木棺葬具,随葬青铜礼器或玉器,精致陶器;
C类 小型墓,面积1平方米左右,一般无葬具,仅随葬少量陶器或无随葬品; 另外,在东下冯遗址还有一些窑洞墓,二里头遗址发现一些乱葬坑;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
青铜器:容器、工具、乐器、兵器、装饰品等;大型专业青铜冶铸作坊出现,铸铜技术较龙山时代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已经开始铸造大型青铜礼器。内、外范结合技术,以及合金配比技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据有一定原始性:胎薄、错范、范缝清晰、补铸、纹饰简单。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 (《玉海》作四足)而方”。 《汉书·郊祀志》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二里头文化玉器
玉器:主要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种类包括生产工具、礼仪用器和装饰品。 生产工具:刀、镞、铲、凿、纺轮; 礼仪用器:璋、钺、戚、圭、戈、柄形器; 装饰品:镯、环、坠饰以及绿松石串珠等; 二里头文化分期
1959年中科院考古所洛阳队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试掘,将遗址堆积分为早、中、晚三期。1972—1973年进行三次发掘,找到了二里头遗址更晚的第四期遗存,从而将二里头遗址分为四期。
二里头文化陶器总体特征:流行夹砂、泥质灰陶,一、二期陶色较深,三四期陶色较浅;一、二期主要纹饰为绳纹、篮纹,少量方格纹,三、四期以后主要为绳纹,基本不见篮纹和方格纹。
陶器形制的演变:中腹罐、圆腹罐、深腹盆、甑、盉、爵、大口尊、鼎、三足盘演变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