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涉及到“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如不仔细审题,就会领会不到题的内在意义,从而很粗糙的作答,很难答到点子上。
四、问题反馈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平时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隐患。结合学生自己的反思,感觉成绩不佳的原因如下: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科整合不到位。基础知识模糊不清或不知道,导致丢分较大。
2、对课本过分依赖,造成时间仓促,显得不够。
学生试题到手草草看题,只抓只字片语,对着一个观点,没完没了阐述详尽,生怕遗漏,甚至有些学生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抓住某个知识点,随意抄段应付现象严重,简答题几乎成了论述题,自然后面的习题时间就不够用了。
3、学生知识过死,缺乏理解。理解不够,语言组织上欠缺,死抄书现象严重,不是灵活地将课本知识有机的整合、筛选。
4.审题不够、缺乏解题的技能技巧。读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词、有效信息,不会从整体上把握,也缺乏看分采点的技巧,回归不了课本知识,从而抓不住重点,更突不出难点,且大白话居多,造成答题随意性较大。
5、作为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督促的还不够耐心,对于材料的分析指导不到位,对于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也有欠缺。
五、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