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课堂上正为某个知识重点、难点一踌莫展时,如果能够巧借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堂课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拒绝学生送来的“及时雨”,才使得课堂上的思维的火花竞相喷射。我们看到,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
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教学《穿编》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篮子范作,说说篮子的特点,体会穿编的美,学习篮子的穿编制作。
学生1:“我觉得篮子的颜色很美。”
学生2:“篮子制作的很工整,做工精致。”
学生3:“我不喜欢制作篮子,太烦了!我喜欢穿编帽子、拖鞋 ” 学生4:“篮子很漂亮,做的很大,是穿编的。”
学生5:“这个篮子造型太死板了!”
为了顺利进入下一环节(仿照我的作品制作),我不等学生欣赏课本其它作品,就迫不及待地总结穿编篮子的特点、做法、步骤,让学生制作篮子练习,讲道:“请大家运用准备好的纸条,制作个篮子。”一句话,接上了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本是一堂很有趣的手工制作课,结果学生们学得心不在焉,努力调动了好几次情绪,但效果还是不佳。
学生对于穿编制作应该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独特的感受,穿编作品制作可以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学生基础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爱好不同,审美观不同,制作的作品也不会相同。因此,我认识到教学设计的不足:首先没有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一开始就打消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其后出现启而不发的局面是必然的!其次我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仅仅是“以不变应万变”,强行将学生的思路拉上教师的教案,没有因势利导。
课后我经过深思熟虑,将开头的部分重新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观察了穿编篮子,对老师制作的篮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真不简单,那么有何评价 刚才我听到同学们对作品的评价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么就请大家帮老师把篮子的优点和缺点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改进“我的作品”?怎样改进呢?你又有其它的创意作品吗?
这堂课重新设计后,师生互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资源,重组教学。由于问题来源与学生自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