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联轴器拆卸
a. 拆卸联轴器安全防护罩螺栓,取下防护罩。
b. 检查防护罩及螺栓是否有变形或损坏,视情况修复或更换。
c. 利用“单表法”、“双表法”、“三表法”或“激光找正仪”等方法检查机泵与电机的同轴度,以机泵为基准,表针打在机泵对轮上,记下原始数据(见图2)。
图2 双表法同轴度找正原始数据记录示意图
d. 在短接和联轴器上做好标记,用扳手对称拆卸螺栓,松开联轴器,螺栓分组规范摆放。
e. 卸下联轴器弹性膜片(弹性胶圈或弹性胶块)、中间短接及对轮或齿式联接。 f. 目视检查联轴器螺栓、弹性膜片(弹性胶圈或弹性胶块)或齿式联接完好状况。 g. 利用专用工具拆卸联轴器对轮(见图3)。
图3 联轴器对轮拆卸专用工具
2.3 轴承箱解体
2.3.1拆卸轴承箱上盖
对于有止推轴承的机泵,利用推轴法测量并记录止推轴承间隙,记录转子工作位置。拆卸轴承箱上盖与轴承箱的连接螺栓,拆下轴承箱上盖。
2.3.2 测量径向轴瓦顶部间隙
轴承顶部间隙用压铅丝方法测量。将上半轴瓦拆下,在轴颈顶部沿轴向放两条铅丝A,铅丝直径要取顶部间隙1.1~1.5倍。瓦口两侧分别放置同样直径的铅丝B,然后回装上轴瓦,拧紧对口螺栓。用塞尺检查轴瓦水平结合面间隙是否均匀,然后松开瓦口螺栓,拆开上半轴瓦,取出铅丝,测量铅丝厚度的平均值,两处铅丝的平均值之差A-B=C便是轴瓦顶部间隙,做好记录。
2.3.3 测量径向轴瓦侧部间隙
将上半瓦拿下时,用塞尺测量下半轴瓦与轴的两侧间隙,沿瓦口四角插入测量,深度为轴颈1/10~1/12,用不同厚度的塞尺测出插入的深度,塞尺厚度选择从0.03mm开始逐渐加大到塞不进为止,并做记录。
2.3.4 测量径向轴瓦紧力
轴瓦的紧力就是轴承盖对轴瓦背的压力,也就是轴瓦垫铁处的直径与轴承座的配合有一定的过盈量(过盈量详见3.2.5)。轴承紧力在轴瓦装配图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圆筒形轴承的紧力多为0.01~0.05mm,球面型轴承的紧力为-0.01~-0.03mm。紧力过大可能使轴承及轴承盖变形,特别是球面轴承不能自由调整工作位置;紧力过小将引起振动。通常采用压铅丝方法测量轴瓦紧力。
a. 将上下两半轴瓦组装并紧固结合面螺栓。
b. 在顶部垫铁处(对于球面瓦是球面的顶部),放两条直径为轴瓦紧力1.1~1.5倍的铅丝。
c. 在轴瓦两侧轴承座结合面的前后放上四块厚度均匀的0.5mm的不锈钢片。 d. 扣上轴承盖,均匀拧紧结合面螺栓。
e. 用塞尺检查结合面四角是否也有0.5mm的均匀间隙。 f. 松开螺栓,吊开轴承盖。
g. 测量压扁的铅丝厚度,每条铅丝至少选取三点测出三个数值,并取平均值,再求出两条铅丝的平均值,紧力值即等于垫片厚度减去铅丝厚度的平均值。
2.3.5 拆卸上下轴瓦及止推轴瓦
a. 拆卸径向轴瓦对口螺栓,拆下上半瓦。利用抬轴专用工具,将转子抬起0.1~0.3mm,使轴瓦不再承担转子重量,将下轴瓦翻转并取出(拆卸时应做好标记),将上、下轴瓦放置在胶板上。
b. 旋转主推力瓦,使推力瓦的中分面置于水平位置,取出上半推力瓦,然后转动下半推力瓦至轴的上方取下,再将止推轴承的调整垫片取出。
c. 副推力瓦拆卸方法相同(如果旋转瓦较紧可以用撬棍拨动转子)。
d. 对于滚动轴承,拆卸轴承箱盖,撬开保险圈,打松并旋出高低压侧轴承背帽(高压侧轴承背帽为反牙),利用液压爪等专用工具把轴承拆下。
2.3.6 测量转子分轴向窜量
在低压侧主轴端装百分表,注意:先将机械密封压盖螺栓松开密封处于自由状态,将轴拉靠到左右死点位置测量转子的轴向窜动量,作为检修前分轴向窜动量的原始记录。(也可在高压侧平衡盘座拆除后,将平衡盘推靠测得)
2.4 拆解高低压侧集装式机械密封
a. 安装集装式机械密封压缩量定位片,松开锁紧环紧固螺钉。 b. 松开机械密封压盖螺栓。 c. 抽出集装式机械密封组件。
d. 拆平衡室盖与进口段间的连通管。 e. 拆下平衡室盖。 2.5 拆解平衡盘座、平衡盘
a. 拆卸背紧螺母。 b. 抽出平衡盘。
c. 拆除平衡盘座与泵体出口段连接螺丝,再用顶丝顶出平衡盘座及键,测量并记录平衡盘座后垫片的尺寸。
d. 利用推轴法测得总窜动量,作为检修回装依据。
2.6 拆解泵体
2.6.1 首先松开泵盖螺母并取下拉紧泵体的穿杠螺栓。
2.6.2 沿轴向缓缓吊出排出段,然后退出末级叶轮及其传动键、定距轴套,可逐级拆出各级叶轮、导叶及中段。拆出的各泵段,每个叶轮及定距轴套都应做好标记以防装错。
2.6.3 在拆卸叶轮时测量叶轮的出口中心与其吸入侧的端面距离,叶轮的流道应与导叶的流道对准,否则应找出原因。下图介绍了一种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见图4)
1-定位片;2-进水段;3-叶轮 图4 叶轮出口定位片测量
2.6.4 最后从泵壳吸入段中心孔抽出轴。
2.6.5 在泵体的分解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a. 拆下的所有部件均应存放在清洁的木板或胶垫上,用干净的白布或纸板盖好以防碰伤经过精加工的表面。
b. 拆下的橡胶、石棉密封垫必须更换。若使用铜密封垫重新安装前要进行退火处理,若采用齿形垫在垫的状态良好及厚度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
c. 对所有在安装或运行时可能发生摩擦的部件如泵轴与轴套、轴套螺母,叶轮和密封环均应涂以干燥的MoS2粉,其中不能含有油脂。
d. 在解体前应记录转子的轴向位置,将动、静平衡盘保持接触,以便在修整平衡盘的摩擦面后,可在同一位置精确地复装转子。
3 检查与修复
3.1 静止部件的检查与修复
3.1.1 检查泵壳与泵壳结合面
泵壳各结合面平整,无纵向纹路、疤痕、凹坑等缺陷。泵壳与泵壳之间凹凸结合面需研磨处理,研磨到各结合面接触均匀为止,注意研磨泵壳结合面时,专用工具的外圆不准带凡尔砂,防止导致泵壳与泵壳径向结合面配合松动。
3.1.2 检查泵壳中段止口间隙
多级泵的相邻泵壳之间都是止口配合的,止口间的配合间隙过大会影响泵的转子与静止部分的同轴度。检查泵壳止口间隙的方法如下:将相邻的泵壳叠置于平板上,在上面的泵壳上放置好磁力表架,其上夹住百分表,表头触点与下面的泵壳的外圆相接触,随后将上面的泵壳沿十字方向往复推动测量,二次百分表上的读数差即为止口之间存在的间隙(见下图)。通常止口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04~0.08mm,若间隙大于0.10~0.12mm就应进行修复。一般最简单的修复方法是在间隙较大的泵壳止口上均匀堆焊6~8 处,然后按需要的尺寸进行车削。泵壳中段止口间隙亦可采用卡尺测量。
图5 止口间隙检查
3.1.3 泵壳体裂纹检查。
可用专用的着色剂和显示剂来检查裂纹。视检修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修复或更换。 3.1.4 泵体导叶检查。
多级泵的导叶若采用不锈钢材料则一般不会损坏,若采用锡青铜或铸铁则应隔2~3年检查一次冲刷情况,必要时更换新导叶。凡是新铸的导叶在使用前应用手砂轮将流道打磨光滑,这样可提高效率2%~3%。此外还应检查导叶衬套与叶轮配合在一起的磨损情况,根据磨损的程度来确定是修理还是更换。导叶与泵壳的径向配合间隙为0.04~0.06mm,过大时则会影响转子与静止部件的同轴度,应更换导叶。用来将导叶定位的定位销钉与泵壳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