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特征模型研究必看。
第14卷第4期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 -587-
价中心技术。投射测验通过让被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对一组设计好的图片进行描述,或对模糊不清的墨迹做出形状辨认和解释,来评价其思维模式和潜在动机,由于其表面效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避免作假行为。评价中心则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综合测评被试在各测试目标上的表现,达到准确评价的目的。评价中心测试目标常常包含与工作成功密切相关的“特性”、“特征”和“资格”。如果将其与目前的胜任特征模型评价进行对照,不难发现,二者无论在内容结构维度,还是操作性行为描述上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 麦克米兰对于胜任特征研究的贡献
大家知道,尽管心理测验产生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实际操作难度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人们仍然习惯于采用自陈人格测验和纸笔测验,而缺乏明确的测试目标和测评方式本身的限制,其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引起人们的普遍质疑,甚至引发种族歧视等方面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麦克米兰受美国新闻署(USIA)委托,首次采用了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 Events Interview,BEI)方法调查了50名USIA官员。结果发现,带来优秀绩效的胜任特征(Competency)并非以往人们熟知的那些管理技能,而是“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政治判断力和对他人的积极期待”等潜在的个性特征。根据这一结果,1973年,麦克米兰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应“为胜任而非为智力进行测验(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2~4]。在此文中,他首先运用了大量篇幅分析了传统的人才测量与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他承认传统的智力和成就测验有一定的信度,但是,他对这些测评工具在企业招聘及学校招生方面的实用效度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有必要对那些支持智力和知识测验预测效度的主要证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审,并通过列举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来证实传统智力测验的结果与所预测的工作成功因素之间相关性很低。基于此,他主张用胜任特征评估来代替传统的学绩和能力倾向测试,并提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有效测验的原则
[2,3]
和实证研究,归纳出优秀管理者的胜任特征集,并在其代表作《胜任的经理人》中,对此作了系统的介绍[3]。这本书的出版对北美的广大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胜任特征研究从学术背景中转移出来,进入直线管理者、咨询顾问和HR从业者的世界。稍后,Raven(1984)在英国也出版了《现代社会的胜任(Competence)》[4]。 1.3 胜任特征的定义
对于胜任特征存在着多种翻译,首先,需要区别的是Competency和Competence,Competency指与优异绩效有因果关联的行为类型和心理属性,而Competence指必需做的事情及其标准。本文涉及的是主要是Competency。目前,在国内的出版物中的翻译很不一致,如翻译为“胜任特征”、“胜任力”、“胜任素质”、“胜任特质”、“能力”、“职能”、“素质”、“资质”、“才能”、“受雇用能力”、“资格”等等。目前,前几种翻译用得较多,如“胜任力”、“胜任素质”、“胜任特质”等等。作者认为,Competency并不局限于能力的范畴,而素质一词更多涉及生理方面的基础特征,所以,还是建议使用胜任特征更为严密。
对于胜任特征(Competency)有多种定义的解释,我们比较赞同的是Spencer夫妇的概念。他们认为,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3]。这一概念需要从三方面来考虑: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深层次特征指胜任特征是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它显示了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跨情景和跨时间的稳定性,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把胜任特征描述为在水面飘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因果关联指胜任特征能引起或预测行为和绩效,也就是说,只有能引发和预测某岗位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行为的深层次特征,才能说它是该职位的胜任特征。如果一种行为不包括意图,就不能称之为胜任特征。参照效标即衡量某特征品质预测现实情境中工作优劣的效
。后
来,麦克米兰的工作被人们视为胜任特征运动取代智力测量运动的一个发展关键点。真正使人们开始广泛接受该概念的是其学生和资深同事鲍耶兹(Boyatzis)。1982年,鲍耶兹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