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卷第3期
都没有交代,而是直书其内心活动。她的很多作品自始至终都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吸引读者。曼斯菲尔德对自己笔下的描写对象有深刻理解,不但善于发掘其内心世界,而且善于体察其切身感受。曼斯菲尔德的心理类小说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Psychology)《属于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心理》、莳萝泡(ADillPickle)《(Escape)。菜》、逃亡》《心理》是作者对一对
西”,然后又带着一种傲气十足的态度对服务员说“:你最好给我拿一杯巧克力饮料。”她吃松瓶时看上去极不情愿,但又说:“巧克力饮料真来劲!”总之,其言行令伙伴们看不顺眼,她们觉得她是“从光辉的天堂里掉下来的女孩”,鼻子、眼睛都长得十分迷人。三人说好了按约去接莱迪克夫人,临行时她又不想去了“,我”不愿看她孤单一人留在那儿,她却说“: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等待,在哪儿都如此。”实际上,她一直在等待那奇妙无比、捉摸不定的“不再是女孩而是成熟女人”的时刻的到来。曼斯菲尔德把她描绘成的花朵,,约约(三)描述人物在特定时间里产生的精神危机,以此去揭
即将发生恋情的男女之间那种特殊情感所进行的微妙心理研究。在这篇小说中,故事焦点从一个人物转移到另一个人物,表面看起来显得零零碎碎,但它并不有损于读者头脑中一个完整的故事主题,也并不有损于读者欣赏故事的乐趣:一个当他们互相交谈时,,的内心世界白爱情,。随着分分秒秒时间的流逝,双方都羞于启齿,结局显得捉摸不定。曼斯菲尔德对这种情节发展的处理可谓驾轻就熟,她没有让那种激情似火的情爱爆发出来,不让读者随着男女主人公那股情感之流向着同样目标稳稳流淌。
《莳萝泡菜》的主题涉及分别六年之后的一对情人的重逢,向读者展示两人的情感历程。从女主人公的回忆中了解其过去,也看到男主人公的移情别恋。由于偶然的机遇,这对旧情人重逢于一家咖啡馆里,谈起了许多当年的旧事,勾起了当年的旧情,但是时隔六年,连那一点旧情也象莳萝泡菜那样,充满着太多的酸味。尽管两人都感叹人生寂寞,却没有办法重新结合,男主人公说道“:我们都是那么自私自利的人,那样只顾自己,那样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我们心里没有一个能容纳别人的角落。”作家没有安排一句插话,但借此点明主题:一个心里只装得下自己的人,不配得到爱情的幸福,男主人公就是很酸很酸的泡菜。
(二)表述一种特定的心境或情绪
(TheYoungGirl)《这类小说有《年轻的女孩》、没有性情(TheManWithoutaTemperament)等。前者描述一种的男人》
女孩在温暖的工作室与一男子邂逅相遇,。,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庭的故事。
示人物的过去和预测人物的将来命运
这类小说最有影响的当推《莫斯小姐的镜子》
(Pictures)《已,故上校的女儿》(TheDaughtersoftheLate(LifeofMaParker)等。、帕克大妈的一生》Colonel)《
《莫斯小姐的镜子》描述一位走投无路的女歌唱家的悲惨遭遇。莫斯小姐出现在故事中的时候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那些为生计驱迫、涂着一脸脂粉、彷徨在大城市阴暗角落里的烟花女子的命运已在等待着她,她一次又一次求生的挣扎,得到的却只是冷漠、冷笑、白眼。此短篇的重点不是放在描述女主人公求生挣扎的悲惨遭遇上,而主要写到处碰壁的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求生意志。小说着力刻画心理状态,许多事情都通过女主人公的感受反映,带有一种浓烈的感情色调。外界的冲力,尽管来势汹汹,然而进入她的心灵深处,那股锐势却顿时缓和了几分———原来她那顽强的求生意志,仿佛给她的心灵安上了一个缓冲装置,当那残酷的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感情和意志的折射,显现在读者眼前时,也就降低了几分凄厉的调子。莫斯小姐正要到外面去碰碰运气时,在镜中看见了自己“:她淡淡一笑,又摇了摇头,喃喃地说‘:呵,老姑娘,这回你可走投无路了。’镜子里的人朝她做了个苦脸。”两个莫斯小姐面面相对———现实生活中的莫斯小姐和镜子中的莫斯小姐。在一刹那间,她仿佛人格分裂了。镜子外的莫斯小姐决心把那种生活中硬汉的角色扮演到底,不许镜中人做苦脸给她看,骂道“:你这蠢东西,哭有什么用,这只会弄红你的鼻子。不,还是穿好衣服,出去碰碰运气吧———这才是你应该做的。”女作家巧妙地用镜外人和镜中人的“对话”去发掘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可叹又可笑的顾影自怜,不难想象,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她内心深处包藏着多么可怕的孤独感。她只有把自己的人格分裂了,才能从自己身上得到一点“相濡以沫”的人间温暖和同情。
《已故上校的女儿》选材于上层社会妇女的生活,揭示了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约瑟芬和琳达表面上过着安逸、舒适、奢华的生活,但她们精神生活空虚,内心矛盾重重。她们俩自幼丧母,生活完全处于作上尉的父亲的严格控
特殊的心境———一个“半小孩半大人”的心境,她被动地等待着身边发生什么大事。在这篇故事里,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揭示一个心地善良、美丽孤傲而又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女孩的心理活动。莱迪克夫人的17岁女儿已到了懂事的年龄,但作者并没有使她即时醒悟,与弟弟亨利比起来,她都还显得幼稚单纯,仍然处于“半女孩半妇女”那种令她痛苦的过渡状态。故事中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一个,第一句把她称为“莱迪克夫人的女儿”,之后全篇使用人称代词“她”去指代。莱迪克夫人为了到赌场去赌上几把,把女儿留给故事叙述者“我”一起玩。因为“我”已同意下午与亨利一起玩耍,再多一个人又有何妨。但是,这个“女儿”却的确是麻烦多多。饮茶时,她撅嘴板脸地说,她“真正不想喝任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