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 合作探究 整合
美国著名哲学家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 指出观察要受学习主体原有观念的影响,因而观察是与理论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敏锐性、准确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比如在观察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选择重点是倾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和监视电铃的振动;比如在观察晶体熔化时要敏锐捕捉何时开始熔化和相应温度值;比如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观察要注意准确规范(拉力方向、速度;读数姿态);比如在探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要注意观察的深刻性,不被表象蒙蔽;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 (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像距、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6、注重优化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或者几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演示,但是底下的很多学生根本看不清实验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教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物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比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使用了学生分组实验: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此时就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感知,进而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组内或组间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通过这种自主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7、注重即时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性的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又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控制,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充满灵性。
比如我让学生上来演示测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出现了意外——测算出的机械效率竟然大于1!于是我发动大家寻找原因,大家七嘴八舌分析原因,大伙一致认为是实验数据测量不准造成的,于是在大家监督下,几个同学小心翼翼地又重做了一遍,结果发现测算出的机械效率还是大于1,怎么回事,这回完全按照规范操作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时我也懵了,我坦率地对大家说,老师一下子也未找出原因,大家分析分析是何原因呢?热心的同学们都围了上来,再次观察实验过程,这时细心的张扬同学突然尖叫起来:“弹簧秤在拉动前指针指在零刻度前面!”,经他一提醒,大家都发现这个问题了。“怎么回事呢,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