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
研究前沿
灵魂的唤醒与自由的生成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的观点
□李晓阳
显然,雅斯贝尔斯反对死记硬背,认为教育并非简单的文化传递方式或机械的授受活动;知识不是目的,而是启迪天性的手段,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发展。他认为,人的自由生成,人的回归,才是教育的本质。他重视“人”的主体性,批评现实教育中忽视人(指学生)、: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
。[5]
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著《什么是教育》一书,以其独特的教育本质观为理论基点,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类型、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功能、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大学的“自由、全人、平等、交往”等是体现在书中、反映作者教育理念的关键词。其间的种种观点对于治疗“中国教育病”无疑是一副很好的解毒剂。
一、教育本质:灵魂的唤醒与自由的生成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作者通过比较训练与交往、教育与照料和控制的区别,凸现出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看法。他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
,是让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观念和任务等进行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阐述和建构。动”
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全人”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很重视教育要培养
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全人”。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是和雅尔贝尔斯的教育本质观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
[1]
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雅斯贝尔斯反对教育只培养科技人才,认为培养科技人员就是在培养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
[6]
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
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专门技术的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而不是造成一
个‘人’,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不见得能培养出具有自然科学素养的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而把人训练成为工具,这就是对人的异化”。[7]
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是培养“全人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场所。他认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成为“全人”“全人教(thewholeman),因此需要一种,并称这种人是“有教养的人”。“所谓育”去培养“全面的人”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8]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个体可以通过自觉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强迫去实现自己,超越自我,并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原初的含义是“引出”或“导,即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从自然性引向社向”
会性,从个体性引向总体性,从单一性引向普遍性,从现实性引向历史性,把人的心灵、精神从低处引向高处等。因此,“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
[2]
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3],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
不能没有虔诚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
。[4]变得没有意义”
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