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带给企业节税的启示
他们的先祖是蚕丛。商朝时期,蚕丛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起兵反抗,但因弱不胜强,蚕丛战死岷山。蚕丛死后,他的臣民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是老年人居多,他们主张继续在原来的地方生活下去,因为祖先们都埋在地下,那是他们的土地他们的根,生不离死不去。另一派以年轻人居多,他们认为人挪活树挪死,他们相信世界上有比家乡更美丽更温暖地的方,这样的地方在太阳升起的方向。两派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年轻人一派开始了他们的迁徒之旅。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叫柏灌,是蚕丛之后的又一个蜀王(都江堰原叫灌县,得名应该和他有关)。
旅途是艰难的,他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只知道向东走。没有道路,到处都是密布的树木、藤蔓和杂草,是随时可能跳出来吃掉他们的凶猛野兽。他们只有顺着河流前进,才稍微能够通行。
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捕鱼打猎,一次次遭遇猛兽,有人被猛兽吃掉,有人掉进了湍进的江中,有人摔下了悬崖。但他们没有退却,美好的生活环境,激励着他们。
队伍行进非常缓慢,有时一天也走不了几里路,有时,更是好几天也寸步难行。由春而夏,再由夏而秋,他们几乎绝望了。在一个黑夜,人们在江边驻扎下来,几个头人商量着下一步怎么办。商量的结论是:再往前走三天,如果还是这样的山林,则就地扎根,不再迁徒。 在江涛声、山风和野兽的怪啸中度过一个恐怖的夜晚后,天刚刚蒙蒙亮,人们就起来了。 “山口!山口!”
人们正忙碌着准备早餐时,在河边汲水的一个男人忽然大叫起来,指着江水的下游。
人们顺着他的手指向前望去,哇,果然到了山口!河道在那里变宽、江水在那里变缓,盈盈绿波铺展在平地上——不,是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坝子!
人们欢呼起来,跳跃起来!他们可从来没见过如此宽阔如此平坦的坝子啊!
他们看到的,就是川西平原。他们习惯于称平坦的地方为坝子,川西坝子从那时便得名了,直到今天。
走出山口的蜀人并没有远离岷山,因为他们时刻没有忘记复国的梦。然而,在柏灌王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征战,他们始终摆不脱商朝人的迫害,于是,他们放弃了复国梦,深入四川盆地,去寻找更美好的家园。
3.宝墩,奔走求生的先民
从山上下来的先民,拉开了被后人称为“宝墩文化”的序幕。这时,时间大约是4500年前。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气候温湿。按理说,应该很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宝墩文化800年,人们却始终扛着石锄、石奔、石铲劳动,没有明显的进步。而在同纬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及,国家和青铜已经出现,在我国中原地区代表着后人称为“龙山文化”的先民们,也用上了锋利的铜器。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水灾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后腿。年年泛滥若干次的水灾,每次都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文明被一次一次毁灭,幸存的人们不得不四处迁徒,寻找可以躲避水灾的地方,或者逃到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高山上去。
宝墩,奔走的文明。
宝墩,奔走求生的先民。
宝墩,一段无法传承的历史。
800年里,先民们在很多地方住过,考古学家们发现的较大的古城,就有6个:宝墩古城,城墙内60万平方米;鱼凫古城,城墙内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城墙内31万平方米;紫竹古城,城墙内20万平方米;芒城和下芒城,城墙内各10万平方米。
鱼凫王国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深受水灾之害的先民们,渴望自己能够像鱼一样游泳,像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