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作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期。它包括各个营养阶段,这些营养阶段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不同,这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些养分的要求绝对量虽然不多,但缺乏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即使以后补充也很难纠正或弥补,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大多数作物的磷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对某些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多的时期,这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所吸收的养分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土壤肥料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1、养分归还原理
土壤中的养分贮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必然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为了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亦即向土壤施肥。
2、最少养分原理
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多种养分,但决定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此时继续增加其它养分的供给,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而且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3、报酬递减规律
在合理的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即实际报酬)却逐渐减少。此时只有更换新的品种,或采取其它新的技术,才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报酬。
4、因子综合作用原理
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品种、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其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同时必须重视各因素之间积极和消极的相互作用。
5、科学施肥的依据
科学施用肥料首先要以上述4个施肥理论为基础,以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改良培肥土壤为目标,不仅要根据肥料的性质、作物营养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土壤肥力、栽培制度(地膜覆盖下的科学施肥、不同轮作制度和间作套种的科学施肥)、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等因素。
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将土壤养分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和无效养分;根据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将土壤养分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矿物态和有机态。
6、施肥量的确定方法
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田间试验配方法、计算机推荐施肥方法、营养诊断方法等。其中目标产量配方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田间试验配方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营养诊断方法包括土壤诊断法和植株诊断法。
肥料效应方程是指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方程。
相对产量是指不施该肥料时作物的产量占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产量的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