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理论与争鸣
性等,是让学生发展个性的具体措施。
5.创新评价,激发活力
满足“三维一体”“四项全能”“T型拓展”要求以及新目标定位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内容多、要求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通过创新评价、改革教学和活动,激发其活力。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变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为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变以期终考试评价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为更加注重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开展技能性以及素质类竞赛,举办作业、作品展等,都是激发学习活力的有效措施。
(三)制度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高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果没有创新的制度作为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解放生产力,且制度建设应是全方位的。要以勇于天下先的气概,开拓创新,集最好的制度为我所用,创最合适的制度为人才培养所用。
1.建立“333”师资队伍
“333”师资队伍即“三高”“三师”“三源”型师资队伍。
“三高”型师资队伍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三高”型师资队伍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专业在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从全国来看,建设“三高”型教育技术学师资队伍,形势不容乐观,实现目标的难度非常大,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解决。
“高学历”目前是指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提升师资中博士学位的比例以达到国家要求,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任重道远、十分艰难。我国招收培养教育技术学博士的学校只有10所,而真正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只有8所高校[8],每年全国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不足40人,全国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院校办学点,按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全国每个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点平均5年多时间才能增加1名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教师,可是这还没有考虑相当一批的博士取得学位后到本科院校之外的机构就职。很显然,教育技术学专业要达到通常专业博士学位教师占25%以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仅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就已达到了50%以上[9])的比例,困难重重。这是新兴学科和新专业遇到的共性问题。然而,由于教育技术的跨学科性,可通过三种办法加速解决这一困难:一是引进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电视艺术、媒体艺术、传播学背景的博士学位的教师;二是
总第285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鼓励和支持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报考教育学、心理学、数字媒体、影视编导、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的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后返校从教;三是鼓励教师申报论文博士。“高职称”是指教授职称。教育技术学教师队伍中教授职称比例非常低,比如在江苏省,有5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至今没有教授职称的教育技术学教师,有7所高校各只有1人,只有徐州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较多(都在5人以上)。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教授的数量在全国算是较多的,一方面是因为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时,在省专家组中每次都有教育技术学教授参与,另一方面是江苏省高校先后从其它省份引进了8位教育技术学教授,而江苏的教育技术学教授没有离职的。解决教育技术学教授数量偏少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让更多具有副高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加盟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从教育技术学学科申报教授职称。
“高水平”师资对于教育技术学科而言就是“三师型”师资教师。
“三师型”教师是我们在3年前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是指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需要,无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都是必然之策。教育技术学“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度相当大,但并非不可逾越。近几年教育技术工作者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教育技术刊物中CSSCI来源期刊增多以及刊物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0]。我国实施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策略,作为教育信息化主力军的教育技术人,面对的是新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机会,使得队伍整体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学科是教育学学科的分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已形成许多系列化的方法,问题是如何使好的方法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所运用,这可通过四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组织开展新方法的培训;二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委员会在一年一度的年会上安排新方法的研讨;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其新培训教材中,将新教学方法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四是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开辟“教学方法”专栏,展示新教学方法的论文,呈现优秀教学视频。实践指导能力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开发建设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教师能力结构的短板,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培养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的目标就会落空。为此,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以解决。“请进来”是指请有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