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完成 十一五 规划目标任务,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2007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和采取了一系列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措施及相关行动:加快淘汰电力、钢铁等八大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节能31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40万吨,减排COD62万吨;8部委联合开展全国性清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专项大检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是,环境规制在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会导致环境污染支出的上升。例如,美国在1979 1994年间控制污染投资增长了137%,估计年支出占美国GDP的1 5% 2 5%;而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支出1995 2002年增长27%。这最终可能加大企业成本,影响产业或企业的竞争力。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内在机理
环境规制按照其对企业排污行为的不同约束主要分为命令控制型(CAC,直接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制度措施,如排污许可证、技术标准、排污标准)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型(MBI,如污染税、可交易许可证)。其中,命令控制型规制是指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来确定环境规制的目标、标准,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遵守,对于违反相应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型规制是指规制部门并不规定污染控制水平或技术,而是通过市场信号来引导企业做出行为决策,在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污染控制目标。无论是从世界各国来看,还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仍是主要的环境规制政策。勿庸置疑,如果假设技术、消费者需求、资源配置效率不变(静条件),那么环境规制在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将带来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环境规制将迫使企业改变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或增加生产工艺流程,这都可能增加企业成本。主要表现为:一是控制污染所花费的直接成本;二是被规制企业的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而造成的间接成本。另一方面,环境规制可能会引起资源生产率的降低。或为环境规制而投入的资源不会产生直接的生产价值,或产生挤出效应,等等。原因是为了满足环境规制要求而投入的经济、人力和技术资源,不会产生直接的生产价值;生产过程和管理实践的改变有可能使企业生产更无效;环财经问题研究 2008年第3期 总第292期
得企业其他方面的投资减少;许多环境规制有专门的技术要求,这种规制不利于技术创新。在这种静态条件下,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目标将陷入两难困境。
在动态条件下,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进而与经济发展会实现双赢。哈佛大学的Porter(1991)
[1]
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实际上企业
的竞争优势并不依赖于静态效率和固定约束下的最优化行为,而依赖于变动约束(动态)条件下的创新与改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Porter假说: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创新与生产效率收益,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这可能导致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 创新优势 与 先动优势 。企业为了应对环境规制所带来的压力,通过积极的环境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或工艺的创新,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投入更具生产率,不仅弥补企业遵循环境规制的成本,而且为企业带来净收益,获得 创新补偿 ;进一步,在社会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企业通过率先采取环境规制所要求的环境友好措施,如改进生产过程与产品的环境性能,可以优先于其竞争者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 货币投票 ,实现 先动优势 。这样在动态模型中,因企业技术、消费者需求、资源配置效率发生有利的变化,环境规制带来了 绝对竞争优势 ;相对于规制标准较低的国外竞争者而言,环境规制通过刺激创新可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产生正面影响。再进一步来看,环境污染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废弃物形式,是资源利用低效率的一种表现。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引导企业创新,为减少这种废弃物的产生而寻找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法,以减少投入成本;或者引导企业寻找将废弃物变为提供额外收入的可销售产品的途径。这样,环境规制或减少企业成本,或提高销售收入。而且环境规制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使用,从而刺激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长期内,严格的规制能支持向有效率的生态经济的转变。这里的关键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动态的创新机制,从而打破新古典的静态分析框架。
要实现双赢,企业应该将环境规制策略内化为企业战略。Hart(1997)指出,30多年来环境规制使工业化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减少污染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