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届“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 发布时间:2006-05-09 来源: 作者: ]
4月26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分会发起举办的首届“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文科科研楼三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届论坛计划举行上下两个半场的研究生论文报告会,此次为本届论坛的上半场,共有四位研究生(均为历史地理学专业)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为:
1. 刘伟国(硕士生三年级):《潍坊城市功能定位的历史分析》
点评:刘景纯 副教授
2. 张永帅(硕士生三年级):《唐长安住宅的所有权分析》
点评:李令福 研究员
3. 王华梅(硕士生二年级):《< 诗经 >中的“平林”、“中林”的词语新解》 点评:侯甬坚 教 授
4. 李大海(博士生一年级):《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
点评:王社教 研究员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先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侯老师首先肯定了由研究生自己举办学术论坛的意义,积极评价了中心广大研究生心中装有祖国大好河山的学术情怀,鼓励大家在科研道路上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实现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并表示中心将积极推动论坛的发展,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展示舞台。除各位点评老师外,中心张莉老师也应邀参加,并参与了各篇论文的点评与讨论。
《潍坊城市功能定位的历史分析》一文,通过对潍坊城市历史形成过程的回顾,探究了城市功能形成的条件与历史地理基础,提出当前应对潍坊城市功能的定位有一个新的历史认识。刘景纯老师对该文的点评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切中要害,从论文框架到引文注释均一一点评,不仅引起现场听众的参与讨论,同时使得在场的研究生加深了对学术规范的认识。 《唐长安住宅的所有权分析》一文,通过对唐代墓志资料的梳理,对唐代京城宅第所有权问题有新的认识与思考,并对如何运用古代墓志资料提出了独到见解。李令福老师认为,此文史料翔实,视角新颖,并对当前的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侯甬坚老师强调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应注意各类“所有权”及其相关问题,鼓励大家开启新的写作思路。
《< 诗经 >中的“平林”、“中林”的词语新解》一文,通过对《诗经》中相关史料的排比与梳理,结合生物学知识与词语语境的历史变迁,并在借助大量工具书的基础上,提出“平林”是指林冠线平行的树林,它的分布区域为平原、丘陵、山地;而“中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混交林,这与前人观点有较大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侯甬坚老师认为此文利用《诗经》作为资料来管窥先秦时代的区域植被状况,是值得探索的研究路径,并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该文引起了在场其他老师和研究生的热烈讨论。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一文,通过对《实录》、《会典》以及新疆地方志资料的撷取,重新系统考证了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的一些问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误区,并提出祭祀活动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与环境双向互动影响下的产物。王社教老师认为,该文虽然个别资料引用尚不够严谨,但总体思路清晰,论证翔实,考证细密;稍显不足是缺乏清代全国官主山川祭祀活动的区域比较研究。
四场报告结束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王社教老师对本届论坛的上半场做了总结,王老师再此肯定了举办学术论坛的意义,并对论坛从发起到组织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最后,四位研究生分别接受了由侯甬坚和王社
教老师赠送的《史年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与《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以表示鼓励。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届“河山”学术研究生论坛上半场的成功举办,为中心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广阔舞台,受到了中心研究生的积极支持。本届论坛的下半场将于今年六月份上旬举行,相信更加精彩的研究生论文习作将在这里展示,希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们继续支持“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分会 李大海、郭峰供稿 2006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