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
“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设计或改造一个好玩又安全的游戏,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一玩。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设计中自觉地运用对危险的认识和如何安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规范学生的校园行为。
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捕捉学生在设计中的想法、
困惑和解决的思路并抽取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对其中有创意或有争议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与完善,在讨论中融汇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设计思路和生动有趣的游戏将安全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活动小结。
6.校园避震有办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认识校园内地震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2) 学习、掌握基本的在地震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掌握基本的在地震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过程
◆安全小问号
了解、认识发生地震时校园内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危险,初步了解在地震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材提供了六幅图,分别呈现了当地震发生时教室内、楼道上和楼梯间的情景。从第一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震发生时教室内的摇晃、水泥块的掉落、学生的慌张和教师“不要慌!’’的提醒;第二幅图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室里用正确的姿势,在正确的地点进行自我保护;第三幅图中慌乱跑出教室的学生因站立不稳跌倒,教师过去帮助他;第四幅图中教师和学生躲在墙壁的拐角处,老师尽力护住孩子的头;第五、六幅图中教师在地震稍停后组织学生有序、迅速地离开教学楼。
对这六幅图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二幅图,结合图上教师的话与熊猫宝宝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感受地震发生时,教室里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室里就地进行自我保护。在这两幅图观察、讨论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画或学生在2008年5月1 2日的亲身经历让孩子充分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情景,理解为什么“不要慌”,再通过对图画的观察与模仿,学习就地自我保护的方法。
第二步,观察、理解第三、四幅图,学习、模仿在过道中如何选择地点和姿势进行自我保护。在这两幅图观察、讨论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教师对学生忘我的保护,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
第三步,观察、理解第五、六幅图,学习、模仿当震动停止后如何有序、迅速地离开教学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教室的门口和楼梯间这两个地点,充分理解和掌握从这两个地点撤离时,如何才能做到有序和迅速。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教师应借助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充分感受地震
时的情景,可以是图画的观察,也可以是亲身经历的描述,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重现当时的情景;②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可以是教师的示范,也可以是学生的演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