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包括18—21条:(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21)加强城镇化管理。
6.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22—26条:(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7.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包括27—30条:(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30)建设人才强国。
8.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包括31—36条:(3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3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3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9.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括37—39条:(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38)推进文化创新,(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10.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40—45条:(4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4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4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4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45)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1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包括46—49条:(46)优化对外贸易结构,(47)提高利用外资水平,(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49)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12.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主要阐述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创造良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包括50—56条:(5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52)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5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55)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56)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