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师:我们来看“作者链接”——徐秀娟,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她掉进了沼泽,再也没有出来。徐秀娟生前非常喜爱动物,也注意保护动物。
师:现在,同学们该知道为什么作者能把灰椋鸟写得生动具体了吧?
生:(异口同声)因为作者非常喜欢灰椋鸟。
师:请同学们带着深深喜爱的感情,来读读写灰椋鸟的句子。
在感悟课文的关键时刻,由于学生了解到作者徐秀娟的资料,所以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的爱护动物的情怀,后面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2. 以“作者”为媒介——说出实感。
苏教版小语教材编排了诸多情感丰富的课文,是作者“言为心声”的典范。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要让学生联系作者自身的经历,找准“练说”的基点,这样学生才能打开情感的闸门,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时,学生精读完毕后,教师出示了孙友田母亲的照片,并告诉学生正是这位用歌谣、童谣和神话故事启迪孙友田的母亲,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让作者痛苦万分,泪流满面。作者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陪伴母亲,所以非常内疚。那么,学完课文,你最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母亲”的进一步了解,所以滔滔不绝地道出了自己的感动之情。
3. 以“作者”为触点——写出心声。
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在练笔时文如泉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相机出示关于作者的“一枝一叶”,让学生了解过后产生“情动而辞发”的最佳效果。
公开课上,笔者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预设的练笔内容是补充课文最后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对老师思念之情。在用其他班级试上时,我没有出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