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这些化学基本观念,以此为核心选择那些能形成和体现这些基本观念的具体知识内容,并在每一单元中都突出基本观念的主导地位,引到学生将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与基本观念的形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微粒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在教科书中,围绕这一基本观念,分别从不同的章节、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分解、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中和反应、食品中的有机物等,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这一基本观念。
3、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因于微观结构,培养学生对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力应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化学教科书忽视了这一学科特征,没有将微观的与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实践的抽象,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困难和死记硬背。
本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回避微观,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教科书力图通过形象化的微粒模型、拟人的卡通画等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是本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呈现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另外,在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时,本教科书也是从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视角,通过实物图片和微观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深入理解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建立起宏观、微观和符号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记忆这些符号。
4、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
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本次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它要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
本教科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是设计专门的主题介绍科学探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二是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有关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实验变量的控制、测定、记录、数据处理、分类、科学抽象、模型化、提出和验证假设、获得结论等,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教科书中大量的探究活动都采用了这种形式;三是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化学史料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如第三单元第三节“认识原子”,就是通过介绍人类发现原子结构的史实,教给学生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与老教材最大的不同点表现在,新教材始终遵循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有思考性是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