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汽车有限公司
***4S店
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人 职务(职称) 审核人 职务(职称) 批准人 职务(职称) 批准部门(章)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1 编制依据 2 工程概况 2.1 建设概况 2.2 建筑特征 2.3 结构特征
2.4 场地特征 2.5
施工条件 3 施工部署
3.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 3.2 施工力量安排 3.3 施工区段划分 3.4 施工顺序 3.5 施工重点 3.6 机械设备配置 3.7 周转器材配置 3.8 材料供应与管理措施 4 施工准备工作 4.1 技术准备工作 4.2 现场准备工作
5 土建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5.1 施工测量控制 5.2 模板工程 5.3 钢筋工程 5.4 混凝土工程 5.5 脚手架工程 5.6 砌体工程 5.7 5.8
5.9 屋面工程 5.10
抹灰工程 5.11 门窗工程 5.12 涂料工程 5.13 吊顶工程 5.14 外墙干挂花岗岩 5.15 金属饰面板安装 5.16 玻璃幕墙安装 5.17 后浇带工程
6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6.1 工期目标及保证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6.3 治理质量通病措施 6.4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6.5 安装与土建专业配合措施 6.6 冬雨期施工措施
6.7 工程成本管理和降低工程造价措施 6.8 降低污染环境措施 6.9 施工用水、电计划量 6.10 临时设施及用地
7 钢结构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7.1 钢结构加工制作 7.2 彩钢板安装
88.1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8.2 保证工程质量技术措施 8.3 雨季施工 8.4 工程降低成本措施
9 现代化管理方法及新技术应用 9.1 现代化管理方法 9.2 新技术应用
10 与建设、监理、设计单位配合措施 11 成品保护措施 11.1 成品保护技术措施 11.2 各分部成品保护措施
附表:
一 施工测量实验仪器工具表 二 主要阶段劳力计划表
三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机械设备表 四 施工进度计划表 附图:
一 技术管理流程图
二
三
四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
五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1 编制依据
1.1 投标时的《施工组织设计》。 1.2 《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 1.3 工程项目的施工图。
1.4 施工合同、现场情况及相关文件。
1.5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及省市有关规定,企业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 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3 砌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4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5
6 7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9-2002 8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2001 9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0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 1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1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 GBJ81-85 13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87 14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J119-88 15 土工实验方法标准 GBJ123-88 16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1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6-92 18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8-92 19 建筑防腐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12-92 20 建筑工程质量统一检验标准 GB50300-2002 21 混凝土含碱量限值标准 CECS50:93 2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96 23 钢筋焊接接头实验方法 JGJ27-86 24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33-86 2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JG46-88 26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27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 28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55-96 29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检验评分标准 JGJ59-88 30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实验方法 JGJ70-90 31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98-96 32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 33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 JGJ/T1001-91 3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GB50194-93 35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133-2001 36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 JGJ130-2001 37 建设项目管理规程 GB/T50326-2001 38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9 40 卫生工程和施工及验收规范41 建筑工程施工操作规程IRBI003-97 4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QG/YJ2910-2002 1.6 钢结构工程编制依据遵守的有关规范、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1;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2; (3)《钢结构工程施工及规范》GB50205—2001; (4)《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91;
(5)《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11545—89; (6)《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 (7)《低合金钢焊条》GB5118—85; (8)《碳钢焊条》GB5117—85;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 (10)《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1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13)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2.工程概况 2.1 建设概况(略)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大道旁,建筑面积为8370 m2。建筑层数:2层(局部3层),建筑高度13.2 m,设计 ±0.0相当于绝对标高4.00 m。
2.2 建筑特征 2.2.1 m2,框架结构、局部钢结构。
2.2.1.1 墙体
±0.00以下MU10混凝土实心砖;±0.00以上MU10混凝土多空砖砌筑;房间内隔墙采用轻质隔墙,容重≤700KG/m³(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2.2.1.2 屋面
屋面分为上人屋面、非上人屋面。 2.2.1.3 内外墙面
外墙为幕墙体系墙面,分为玻璃和金属铝板墙面;干挂石材墙面;防水涂料墙面。内墙分为涂料、面砖、花岗石和吸音墙面。
2.2.1.4 楼地面
楼地面分为水泥地面和防滑地砖。 2.2.1.5 顶棚
顶棚分为涂料和轻钢龙骨铝板吊顶。 2.3 结构特征
2.3.1 本工程建筑类别为 Ⅲ 级,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四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3.2 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
本工程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钢结构。
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子C30、楼板C30、基础垫层为C15;圈梁、过梁C20。施工后浇带用C40混凝土并外加12%UEA-H或TEA高效微膨胀剂浇捣密实。
2.3.3 基础类型
本工程基础为静压桩+基础梁+承台,采用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防水措施 2.3.4 钢筋和混凝土
本工程设计采用I 级、II 级、Ⅲ级钢筋。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剪力墙框架梁、柱、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构造柱、圈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2.3.5 变形缝
本工程在9~10/A—J轴设变形缝。 2.4 场地特征
现场较狭窄,临时道路和场地四周以基本施工完毕,施工用临时水、电四周以基本接通。
2.5 面布置图。目前临建、水、电已基本完成。
三、施工部署及施工总平面布置 3. 施工部署
3.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 3.1.1 项目部组织机构及职能图
3.1.1 项目部组织机构及职能图
图3-1 项目部组织机构及职能图
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各工种劳动力,安装与土建密切配合,主要阶段主要劳力计划见附表三《主要阶段劳动力计划表》。
3.3 施工区段划分
根据施工的需要,分为二个自然流水段;A楼根据变形缝区分1—9为一个自然段,10轴以南为一个自然段。
3.4 施工顺序
3.4.1 基础部分:定位放线→挖土→垫层→防水→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基础→地下层框架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地下层顶板→防水→回填。
3.4.2 主体、装饰部分:框架主体→砌体封闭→预留预埋和安装→屋面、楼地面→内外装饰→门窗安装→竣工清理。
3.5 施工重点
本工程施工重点是冬期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钢骨混凝土、玻璃幕墙、室内装修。
3.6 机械设备配置
设1台TC4208塔吊。A/8—11轴外侧设一台塔吊(详见塔吊基础加固方案)。现场另设搅拌机及计量器一组。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整个工程选用主要机械设备见附表四《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机械设备表》。
3.7 周转器材配置 详见《周转器材表》 3.8 材料供应与管理措施
3.8.1 由技术人员确定材料的种类、数量,材料员负责采购。 3.8.2 现场材料及加工件的堆放、储备位置见平面布置图。 3.8.3 现场的材料按计划、进度实行收、管、发制度。 3.8.4 库内、场内的各种材料按规格,型号分类堆放整齐。
3.8.5 加强管理,防止材料的浪费、丢失。废料、下脚料等及时回收。 4. 施工准备工作 4.1 技术准备工作
4.1.1 由该项目工程师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发现问题,纳入图纸会审。
4.1.2 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做好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报建设单位、监理审批。
4.1.3 4.1.4 4.1.7仪器和工具
本工程测量仪器采用校核合格并在有效检验周期内的1GTS-311 全站仪1台、1 台光学J2 经纬仪、1 台DS2 水准仪。
4.2 现场准备工作 4.2.1 场地及道路
场内按平面布置图的位置,修筑施工临时道路,道路两边设排水沟,表面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场地四周按文明工地标准进行围挡。搅拌机场地,按总平面图进行布置,使用前调试至正常运转。
4.2.2 施工临建详见第6.10《临时设施及用地》 4.2.3 施工临时用水详见第6.9.1《施工用水》 4.2.4 施工临时用电详见6.9.2《施工临时用电》 5.土建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5.1 施工测量控制
本工程造型复杂,曲线较多,成立放线小组,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直接领导,配备先进的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
5.1.1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见附图) 5.1.1.2总平面定位:
(a)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测量点的坐标及设计院的总平面定位图中坐标
点进行定位。
(b)将经纬仪放在坐标点为:X=36397.588\Y=74465.203点上,瞄准控制点X=36393.522\Y=74525.460点,使经纬读数回0°0’00"后锁定。旋转照准部,直到读数为X=36416.018\Y=74471.715后,再用钢尺丈量距离为18.329m,找到坐标点。其余角点的定位都可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并将轴线引至基坑外并加以保护。待基坑挖完,垫层浇捣完毕。将引出的控制线引入垫层及地板上,经反复核实无误后,板线。
5.1.1.3 轴线定位
(a)用经纬仪根据基坑周围埋设的控制点准确定出底层结构各轴线及模板线,轴线定位以内控法为主,均根据这内部控制点而来,因此该控制点位置必需反复复核,准确无误后,请业主、监理签证,做为今后轴线定位的依据。
(b)控制点的做法:按照附图所示的位置在底层上,用100³100³6的铁板进行预埋。在铁板上刻出十字线,该中心点即控制点。控制点做好后,必须加以保护,不得碰撞移动。
(c)轴线的引测:上部结构的轴线引测是采用铅顶垂准测量。方法如下:在各楼层的板上相应位置预留200³200㎜的预留洞,结构放线时,把仪器安放在操作层的预留孔处,用望远镜瞄准底层的基准点,(基准点处需照明),然后调焦对中,使目标清晰,无视差。使望远镜十字丝中心对准基准点十字丝中心,然后再调焦施工楼房中,则此时望远镜的十字丝处即为控制点的垂直投影处,完成后的钉上木板,用红笔点出标志,既已完成一个控制点的引测。待所有控制点投测完毕后,用经纬仪校核,无误后发即可弹线。(见下图)
5.1.2 高程测量和垂直度控制
基础施工:采用塔尺将水准点标高引测到基底。基底设控制标高桩,将标高在控制桩上用墨线标示清楚。
主体施工:根据原有的控制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各个楼层上,以控制各层的标高。每层利用水准仪往返测量与基准点校核,将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5.1.3 水平距离测量
在用钢尺对位置点进行测量时,用水准仪协助控制尺子两端的水平,拉尺用力应一致、均匀。距离测量均采用来回两次拉尺的方法,用两次排尺的平均值消除人为误差。
5.1.4 误差要求
根据GB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轴线竖向投测和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为:
轴线位移<3mm
混凝土柱垂直度允许偏差<3mm 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 5.1.5 沉降观测 5.1.5.1 水准基点的布设
5.1.5.1.1 现场设4 对水准基点定期进行高程检测并做好记录。
5.1.5.1.2 所以水准基点的布设要放在不受震动或影响施工的部位。
5.1.5.1.3 为防止水准基点受冻胀的影响,水准基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m 5.1.5.1.4 水准基点与观测点距离不得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5.1.5.2 观测点的埋设
5.1.5.2.1 观测点的埋设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
5.1.5.2.2 观测点与柱面应有30-40mm 的空隙,以便于放置水准尺。 5.1.5.2.3 钢筋埋入柱内的长度应大于露出的部分,以保证点位的稳定。 5.1.5.3 沉降观测
5.1.5.3.1 观测的次数:首层完后观测一次,以后每完一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完成以后每月一次,竣工验收后每季度一次,竣工一年以后每半年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稳定标准为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但是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加测一次。
(1)在春节前后各观测一次;
(2)建筑物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进行加测一次。
5.1.5.3.2 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安排如下: (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使用固定的水准尺及水准仪; (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按固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5.1.5.3.3 沉降观测的精度和成果的整理:
(1)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的容差为±1mm。
(2)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进行计算,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
(3)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沉降、时间、荷载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每一
观测点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4)对于曲线中出现的异常的情况,认真查找原因,排除测量本身的误差、基准点不牢固等因素的影响。及时通知设计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5.2 模板工程
5.2.1 模板方案设计:
(1) 基础、柱、墙、梁、板全部采用胶合板模板。 5.2.2 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采用扣件式脚手架。 5.2.3 主要模板施工方法 5.2.3.1 (1)基础模板
基础模板采用240mm 厚砖墙作为防水的返起立面和基础的模板。 5.2.3.2 主体梁板模板
(1)梁板采用胶合板,支撑方法采用满堂脚手架,梁底脚手架立杆间距为800mm,平板处立杆间距为1000mm。
(2)梁板模的配制:梁底模采用3.5cm 长的钉子将1.2cm 厚胶合板固定在10cm³8cm 通长方木上制作而成,侧模采用3.5cm 长的钉子,将胶合板固定在6cm³8cm 通长方木上制作而成。板模板可直接将胶合板铺钉在10cm³8cm 方木格栅上,格栅间距50cm。
(3)梁板模板安装:首先按照梁底标高在梁底扎水平大横杆,在大横杆上扎梁底支撑小横杆,小横杆间距50~80cm,然后在小横杆上铺梁底模板,校核梁底模板位置后,用钢管卡子卡牢,然后支设梁侧模板,穿对拉螺栓加固。梁侧模加固好后即可开始板模板的支设,首先根据板底标高扎板底水平杆,铺8³10cm 方木搁栅,用12 号钢丝将方木搁栅扎牢。然后在搁栅上铺钉胶合板,板缝采用胶带纸粘贴,梁板模板详见附图一。
(4)框架梁、次梁模板安装顺序:
复核轴线、梁底标高位置→支梁底模(按设计规范要求起拱)→绑扎钢筋→支梁侧模→复核梁模尺寸及位置→相邻梁板连接固定。
(5)当梁高小于500mm 时,梁侧模可用水平钢管顶撑,同时用一部分短钢管做斜支撑,当梁高大于500mm 时,增加ф14 对拉螺栓固定。
5.2.3.3 柱、墙模板
1)柱断面长边60~70cm 的柱子采用10cm³10cm 方木柱箍加固, 60cm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