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样性不断丢失,加之苗种交易失控、养殖不规范和受环境胁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种质混乱,养殖效果逐年下降,因此良种选育工作迫在眉睫。2.3.2 养殖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尚低。到目前为止,海水鱼类养殖中配合饲料的普及率尚不足1/3,多数养殖种类的饲料系数还在2.1~4.0 9,远高于国外1.0~1.8的水平。由此带来每年增加了捕捞和环境400~500万t饲料杂鱼的消耗,
的压力。这除了与科技水平较低有关外,还与观念、经济成本以及企业管理和宏观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有关,尚需根据具体问题研究解决。
2.3.3 环境污染 内湾、滩涂和近海养殖水域受陆源、船舶和养殖自身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推行具有节能减排、防污治污、清洁生产、保障环境安全等内涵的养殖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养殖界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2.3.4 病害防治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病害现象也日趋严重。现已发现的水产养殖病害超过120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亿元,疾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10。
2.3.5 生产模式 目前生产模式虽较30年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海上筏式养殖藻、贝类;近岸、内湾有小型网箱养鱼;陆上有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开放式工厂化养殖鱼类。但总体而言,科技含量都比较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也不高,尚处于劳力密集型或准工厂化的养殖水平。
2.3.6 设施设备 目前,海上的网箱、浮式养殖筏架11以及陆上的养殖工厂的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养殖系统中配套装备很少,较完善的、封闭陋12-13,
而难以抵御性较强的工厂化养殖流水线则更少14,自然灾害,或易受环境影响和病害的入侵。2.3.7 发展空间 过去,过分依赖于内湾和近岸带发展养殖,对深水区和外海岛礁区的利用则考虑甚少。其原因之一是科技支撑不足;其二是因为经费投入少,而不敢组织产业大军向深水转移,以致造成滩涂面积沿海15 m等深线以内1 330万hm2的浅海、目前只开发利用了13%,如果扩大至20 m等深线或
[]
[
][]
[]
[]
更深的水域,则闲置面积更大。随着沿岸带临港工业、交通、能源、旅游用地的扩张,宜养岸段会日渐减少。所以从长远战略考虑,既要重视解决眼前有限岸段的集约化使用问题,同时要及早落实海面养殖重心向深水区和外海区转移的实施方案。开辟新的海洋生产和生活空间,无疑是当代人要为下一代做的大事,应举全行业之力去努力做好这篇带有方向性的大文章。
2.3.8 市场需求 虽然中国的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呈逐年扩大趋势,但因中国消费者的活鱼消费习俗难以改变,加工产品在内销市场开拓艰难;国外市场又常以食品安全为由,高筑技术壁垒对中国水产品实行禁运,所以外销形势也面临严峻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业界应该坚持以“质量安全”为中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以不断扩大或占领国内外市场份额;
2.3.9 渔业经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鱼价下降,但原材料物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导致水产行业利润薄弱甚至亏损,使整个产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尤为突出。因此应在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工业化养殖为手段,抓住主产业的名牌效应,创造出优质安全的产品,并不断改变营销策略,以便开拓出更多、更大的新市场.2.3.10 和谐生产 岸带是沿海地区人类生产、生活最为活跃的空间之一。在“蓝色经济区”的全新构想指引下,能源、交通、旅游、水产、临港工业都将聚集于此。近年来,由于多种行业在岸带利用方面表现出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许多养殖业者面临退湾、离岸的威胁。但是依赖水环境生存、发展的海洋水产业离不开岸带这一基本支撑条件。所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能够与其他产业在岸带的竞争中获得平等地位,只有大力构建工业化的养殖模式,使养殖企业提升到高科技水平,并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成“旅游渔业”,共同担负起科普宣传和用优质健康产品回报社会的责任,形成双赢的产业格局,才能走出一条宽广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