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大力建设海上农牧场,实施耕海牧渔,开辟生态型的蓝色农牧业,无疑是涉海产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大方向。18年前,山东省首先提出了“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的口号16。近2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目标明确,前景广阔的海水养殖产业化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后期因为资金投入少、现代科技支撑不足和新技术介入不到位而放慢了脚步。现在是科技兴海、发展耕海牧渔的又一个有利时机,所以有必要明确以工业化的理念为指导,组织力量、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全面带动、深入发展。
(6)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区域性优势养殖产业带和产业群。环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的鲆鲽类工厂化养殖,福建和浙江东部沿海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广东和海南沿岸的石斑鱼、军曹鱼以及鲳鲹类的网箱养殖,河北、辽宁、山东沿岸的海带、裙带菜、鲍、扇贝等大型藻、贝类以及海参人工增养殖,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还有一些种类如梭鱼、河鲀、鲈、梭子蟹、牡蛎、花蛤、紫贻贝等也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这些品种的养殖业如果经过进一步优化组合、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特别是在各地区实施组团发展策略,如福建、广东沿海建立的杂交鲍网箱养殖,若与龙须菜、马尾藻、鼠尾藻、细基江蓠、脆江蓠等的合理密植或兼养相组合,则可以收到更为理想的经济和生态效果。
(7)提高战略防线意识,积极建设战略前沿养殖产业。从保卫海洋疆土角度考虑,将海洋农牧业推向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中国的海水增养殖能够推进至20m、40m等深线海域,甚至扩展至更深的海区以及天然岛、礁区作业,那么不仅可以显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现代渔业技术水平,而且可以生产出更加优质、安全、无污染、节能环保的养殖产品。所以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尽力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大产业架构的实际操作,使这一具有战略防线意义的养殖发展规划得以落实。
(8)积极投身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半岛位于黄渤海之间,它的渔业面积约17万km2,,区位优势明略大于全省的陆地面积(约16万km2)
[]
显,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地位十分显要1。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开发了全国知名的海带、紫菜、裙带菜、贻贝、对虾、梭鱼、真鲷、黑鲷、河鲀、牙鲆、大菱鲆、鲍、扇贝、梭子蟹、海参以及其他多种名贵珍稀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又启动了“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等大规模的耕海活动,将海水养殖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至今仍然在全国沿海产生着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更需要业界全体同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迅速改变传统观念,明确新形势下的史命,在架构大产业的总体思路下,因地制宜地根据自然岸段和海区特点,以优化、提升、发展工业化养殖为目标,实施养殖品种的改良;建立岸带、海面、海底的开发利用和增养殖模式,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组团发展,把海上的蓝色产业做大做强、做出优势和特色,最终造就成一系列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9)参与海峡西岸海水养殖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意义重大,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促进技术经济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战略布署。海峡两岸属于亚热带水域,水产资源丰富,港湾环境良好,多样性的岸带和近岸水域很适合发展温水性和暖温性生物品种的增养殖,因此与中国台湾地区紧密合作,开发养殖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天然能源的合理配置,实施“南北接力”、“北南陆海轮养”,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10)海南岛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盛名天下。海南岛不仅有美丽的热带风光、全国一流的优质海水和优越的生态环物种资境,更重要的是有200万km2的热带海洋国土,源十分丰富,非常适合于建设全国性的海洋生物“种质基地”和“南繁育种基地”。如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顺利开发,将可为全国海水养殖品种的种质改良、育种技术突破和亚热带与热带养殖模式的建立,发挥无可估量的试验、示范作用,因此急需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共同支持,尽快投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