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如此透彻,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他们得出了许多属于自己的结论,比如,必须完成学科知识树的梳理,必须知道哪些是核心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必须弄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在高位目标下来看待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为什么要学化学?(因为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学什么?(核心知识)怎么学?(经历过程,习得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等),如此,三维目标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
这种认识的飞跃,胜过许多教师一辈子的积累。副校长白计明说:“过去一直是围着高考转,整个思维、视野都深深陷入了高考的知识点当中,从没想过要跳出来。现在,会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个知识,为什么?”
一直对“课改典型”持谨慎态度的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了课改的能量。 2011年4月我回访中华路小学,结果也让我大吃一惊。
采访的主题不是课改,而是学校近十年的发展。三天的采访、课改竟然成了主题。 校长徐宏丽说:“这十年,我就在反复琢磨,什么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什么叫:以人为本’?不能总是喊口号。”
她把这些都变成了细节:给学生厕所的每个蹲坑安上了门;把运动会改成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的群众性运动会;想方设法给孩子安排出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十年里,徐宏丽从课改的“标志性理念”和与实践的碰撞中悟出了一堆教育思想:“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人的精神生命成长。”,“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