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课改的“文化本性”,对于恰当地认识、总结、评价一场教育改革,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下,很多问题都要重新审视,尤其是十年间争论不休的许多热点问题。
我们的“优秀传统”被丢弃了吗?
十年间,关于课改的理论争论、学术对话等活跃于媒体的声音,与教学实践的进程,始终是脱离的。
对“改革过头”的担忧,从头至尾充斥于媒体。可是,走出媒体,走出专家学者的文章,到中小学去走走、看看,却如此大相径庭。作为一名常年奔波在教学一线的教育记者,我忍不住多次怀疑:“改革过头”论,根本就是个伪问题!
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就大声疾呼:课程改革远不是“过”的问题,而是远未到位!
他对语文课堂这样描述道:
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
五年后的今天,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我们大量的日常课堂,仍不为过。
现实本身存在的巨大惯性(尤其是文化、习惯的继承性),深深影响着改革的深度与广度。
“双基”问题就是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