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介绍了城市灾害的主要特点与种类。同时,本文较为全面地讨论了中国城市灾害的现状和主要防治的措施与目标。通过对当今中国较为严峻的城市灾害形势和生态安全整治趋势的阐述,本文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城市灾害防治措施提供借
-3-划与建设中加强防范(图3)。
有资料表明,在最近一个世纪,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减少
了85%。植被破坏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一旦洪水发生,由于水土流失使泄洪能力大大下降,长江中下
游一带的城市在洪水暴发时,受到洪水侵袭,成为长江全流域
城市面临的常见灾害。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过水性调蓄湖泊,水土流
失造成湖泊大量淤积,每年便有0.98亿立方米泥沙沉积在河
道湖泊内。湖的蓄水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下降到现
在的175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骤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积、泄洪
不畅。一旦气候异常或降水过多,加上沿长江、黄河城市防洪
标准普遍偏低,防灾救灾能力严重不足,致使每次洪水发生,易造成城市生命和财产严重损失,受灾也就成为必然。这些看
似自然灾害的洪水灾害实质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根据对全国532条河流的监测显示,其中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81.9%。我国七大江河流经15个主要大城市的河段,有13个河段污染严重,这主要是大城市生活和生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所致,显然这是企业和市民个人行为所致,也是政府在排放设施投入不足所致。而根本原因仍是没有运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其行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也和这种理念没有形成有着密切的、内在的关联。
历史上,中国之所以水灾频繁,固然与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历代政府缺少对防灾的总体规划,没有一套应付各种灾害的组织体系,缺少对生态平衡的认识,更没有对防灾、救灾、减灾的宣传和能力建设,致使每次洪水造成极大的人口和财产伤亡与损失。
政府在城市防灾救灾中所做的工作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之间矛盾突出。表现为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减灾能力差距明显,缺少长期系统规划,缺少对城市各类可能灾害的综合分析,也缺少对城市灾害统一协调的管理以及解决城市灾害的民主科学的决策。城市防灾减灾投入严重不足,防灾减灾还未进入法制化轨道。
2.3环境污染
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集中在城市。伴随着中国经济
增长,环境污染总体呈加剧趋势,“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点上
改善,面上扩展”的格局非常明显。以史为鉴,要减少类似洪
水这样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损失,提高防灾意识,增加防
灾救灾能力,不能不说是一条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
发展中国家城市能源消耗往往以煤炭、石油为主,资源综
合利用率低,许多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就被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治理污染的意识差,资本短缺使其灾害宣传的投入少,经济发
展始终没有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模式。
城市是能量消耗中心,又缺少植被光合作用,使市区大气
中烟尘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增加。现代生活方式加
剧了各种热能的利用与排放,使城市市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
从而造成城市热岛现象,它是全球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市
大气中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与氮化物及硫化物,是形成酸雨酸
雾的重要原因(图4)。2.4地面沉降
中国成了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汽车业成为许多城市的主要产业,
公共交通
图3暴雨过后城市一片汪洋图4工业废气污染城市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