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美德是否可教》(2)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未知    
字号:

论文

(二)“他为什么有美德?”美德的判定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断提出了异议。“德性只生成于德性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美德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美德和技术一样,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才能获得。亚里士多德在《欧德穆伦理学》里写道:“美德乃是有目的的选择之目的的正确性原因。”从“目的的正确性”一词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德的意义与考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直接指向实践的。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做有美德的事,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否是有美德的人?这样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行为实践的判定显然是正确而有意义的。

但也有人并不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果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在做一件我们认为是美德的事,我们也说这个人具有美德吗?显然不能。因此,美德的判定必须诉诸于个体内在的情感、态度、意志、动机。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忽略这一点。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美德和理智是不能分开的,“显然,除非他是善的,否则他不可能具有实践理智。”我们不能说,亚里士多德是纯粹的行为主义观点,在他看来,实践本身就是有目的,有理智的行为活动。

从上述的讨论和探究,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何谓“美德”。美德即建立在智慧理性基础上并依赖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

二、美德是否可教

(一)美德不可教

苏格拉底最终得出“美德是知识”的论断。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所以美德必然可教。 可是随之而来的疑问使苏格拉底也感到困惑了:如果有那么一样东西是可教的,不管它是不是美德,不是一定要有教师和学生吗?算术、几何、天文、医学都是可教的知识,也有专业的教师传授知识,可是我们却找不到教授美德的专业教师。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可是却找不到教授美德的教师。他举了一个例子:政治家色弥斯克勒是个好人,即是个有美德的人,如果他能把自己的美德传授给别人,那他就是个出色的美德教师。可是色弥斯克勒的儿子却不是一个和他父亲一样有智慧的好人,色弥斯克勒不可能不愿意教授他儿子美德。这样看来,美德虽为知识,却但由于没有教授美德的老师,故美德不可教。

(二)美德可教

在柏拉图《普罗塔格拉篇》中,普罗塔格拉认为“美德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就好像学习母语,并不需要特别向某个人学习,而他学习的对象,如父母,同伴都是非专业的人。同样的道理,尽管人们需要学习各种道德规范,却不需要去学习接受专门的训练。因此,美德可教与没有专门教授美德的教师之间并不矛盾。

笔者比较认同普罗塔格拉的观点。尽管母语的习得与美德的习得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

《美德是否可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