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美德是可教的。
对与美德是否可教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认同普罗塔格拉的观点。尽管母语的习得与美德的习得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美德是可教的。
正如普罗塔格拉所说,美德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既然是后天习得,那么必定就有习得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有学必有教。只是这种学与教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罢了,教美德的人并不一定要是专门的美德教师,同样,一个有美德的人并且可以教授美德,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美德教师”。
三、美德如何教
很多人怀疑美德的可教性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问题从美德出发,美德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它不像传统的知识那样客观,可以加以口授,对美德的判定本身就存在着疑虑和争议,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德如何教?另一个问题是从学习者出发,学生在被教之后虽然知道了美德的道义,却并没有做美德的事或者说并没有真正学会了美德,我们不能说他是有美德的人,如果仅仅是教授美德的概念的话,那并不是美德,因此美德不可教。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美德如何教?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学生是否将美德道义付诸实践,是否真正学会了美德,不是美德是否可教的判定标准。我们不能认为,学生没有学会某一知识或者技能就否认教学行为的存在。因此即使学生没有学到美德,没有付诸实践,只要有教的行为存在,并且能够塑造出有美德的人,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美德可教。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来讨论美德如何教的问题。
教的行为分为两种,直接教和间接教。直接教的方式主要是口授和训练,间接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逐渐加强对学生的影响。教授美德,采用直接教的方式肯定是不够的。学生空有一肚子美德理论却不知道如何落实到行动上或者说根本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的意向,这样的教显然是失败的。教美德,教师要学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是学生获得自身对美德的理解和价值认同,乐意拥有美德并实践美德。
具体来说,美德如何教,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美德的习得主要有这样几个过程明了,理解,内化,实践。在这四个步骤中,前三个书教学范畴。明了主要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与讲授知道了何为美德,应该怎么怎么做;理解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自身反思对美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内化是指学习通过体验等途径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将道德观内化到自身。这四个步骤不断循环,量变产生质变,美德之人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