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
上海开埠后,西方各国来华来沪人士逐年增加,也带来了相应的文化需求。1849年3月,一些来华西人组成的西侨社团(Foreign Community)自发组织了一个上海书会(Shang—hai Book Club),两年后,1851年,改称上海图书馆(ShanghaiLibrary)。直至1913年由工部局接办,才易名为工部局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服务范围也由少数的外侨逐步扩大到普通市民,成为上海较早的社区公共图书馆。1857年,英国传教士怀利(Alexander Wylie)在上海发起成立上海文理学会,后成为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1871年,在上海原博物院路(今虎丘路)6号正式建立会所和图书馆。该图书馆系统收集了外国传教士和学者调查研究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著作,以西文图书为主。馆藏文献曾达到14万多册。图书馆的读者基本上是在沪的外籍人士。亚洲文会会员可入库查检书刊并外借。
1874年,由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陀提议,由当时在江南制造局主持技术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徐寿(1818—1884年)和当时担任上海英华书院首任院长及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的英国人傅兰雅(1839—1928年)共同创办了格致书院,书院内设有藏书楼,藏书1300余种,近万卷,多为西学新书。藏书楼的主持者杨慎之曾主持编有《格致书院藏书楼书目》六卷,商务印书馆1906年铅印出版旧。
随着上海城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大学图书馆开始出现。如1879年圣约翰大学开始建罗氏图书馆(因由纽约罗氏兄弟捐资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