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是从大学生人格成长这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的人格教育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经过酝酿和讨论,我们达到这样的共识,即本课程所采用的素材全部来自中国传统文学。我们的思路是:从中国传统文学当中去选取能够体现我们民族优良人文品格的经典性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和学习,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山东大学把这门课的名称定为“传统文学修养”,传达了两个信息,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学,第二是人格修养。即通过传统文学之精华来培育、滋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这便是本课程的定位。
在体例的编排上,我们采取了按主题设计单元的方式。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集中贯彻人格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其做法是: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流程中提炼相关的主题,以这些主题为中心选取作品。目前我们出版的教材提炼出的主题共有8个,它们是:恢弘的人文情怀,磊落的魏晋风度,豪迈的盛世气象,深婉的诗人情韵,沉郁的家国忧患,挚热的情爱理想,悲壮的英雄气概和率真的文人性灵。这些主题是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概括出来的,其中第一主题涵盖先秦两汉时期;第二主题涵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第四、第五主题涵盖唐宋时期:第
六、第七、第八主题涵盖元明清时期。它们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含有超时代的、普遍的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选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组成了八大单元。这样做的结果,使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课文与课文之间在精神内涵上也完全连贯起来了。不仅如此,学生们在解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能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进程,通过这一进程获知中华民族众多优秀品格形成的历史背景。本课的设计也因此获具了相当的系统性,可以说,它与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是不同的。
二、古今的对话和教学的交流
传统文学修养不是一门单纯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课程,它最核心的部分并非了解过去,包括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内涵,而是与古人的世界实现沟通,进行对话。学生只有将自己尽量地融入进去,打破时间的隔阂,把解读经典作品和联系自我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实现古今之间的对话,才能得到来自传统文学的精神滋养,获得人格、品位方面的真正提高。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特别做了一些设计,帮助同学尽快地融入自我,消除隔膜。首先是导语的设置。每一课的前面,教材里都设有导语。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之前,我们的导语说:“人在一生中总是某一种信仰的信徒,对这个信徒来讲,信仰是他的一切。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屈原是一个虽然痛苦但却崇高的灵魂,他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火。追慕先贤,我们不是也需要一种精神信仰吗?”在李白的《行路难》之前,我们的导语说:“人生无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