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影响尤为突出。
范文照、赵深、杨廷宝、梁思成、陈植、童寯、卢树森、哈熊文、谭垣等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早期骨干均出身于此。
虽然20世纪初现代建筑运动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但直到20年代,美、法的建筑教育体系仍无法摆脱美术学院派的模式。
美国更迟至20世纪30年代仍在折衷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老路子上打转,强调艺术素养,而忽略工程技术的教育。
保罗·克芮在宾大执教35年,使宾大建筑系成为学院派最后的堡垒,杨廷宝、梁思成等无不深受其人影响。
当他们归国后着手创立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和设计体系时,学院派的思路是他们无可选择的、最熟悉的思想资源.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也从一开始便打上很深的学院派烙印。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已成西方建筑主流,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更多接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训练。
现代主义建筑体系藉此进入中国,开始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发生影响。
学院派与现代主义的影响犬牙交错,更有中国文化背景掺杂期间,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教育,也大量进行艺术素养训练;既有古典形式法则的灌输,也包容现代主义的构成训练体系。三大构成与渲染训练并存的局面持续至今仍未有根本性改变。
这种融合远非成熟,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往往会发生向某一个方向的突出偏移,有时过于重视工程技术和功能,有时又陷入形式主义无以自拔。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相对土木工程教育的发生要晚一些,直至1923年,第一个建筑科——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才由柳士英、刘敦桢、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立。1927年在与东南大学等8校合并的基础上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建筑科。
1928年,梁思成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教学体系仿照宾大建筑系。同年,汪申等创立北平大学建筑系。
其后的30、4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筑科系纷纷创立,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初具规模。
早期建筑教育思想主要受学院派的影响,以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为重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