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满意,肯定的态度越强,改变其态度的阻力也越大。
(2) 自我防卫的功能。消费者基于某种原因难以得到一些产品,或者一些产品对他并不适用, 于是便会对这种产品形成一种消极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的形成,反过来使之免受精神上的困扰。自我防卫功能使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形象。
(3) 价值表现功能。价值表现功能是表现自我形象的倾向。消费者把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或征为实在的东西。对某种商品的积极态度,反映了对该价值观的积极态度。
(4) 知识功能。人们是根据态度所倾向的东西来接受和存储某一对象的信息的。当然消费者关心的只是他愿意去了解的那些商品的信息。
7.简要说明态度改变的两个基本路径及其特点
ELM模型理论态度改变归纳为两个基本的路径:中枢说服路径和边缘说服路径。
两种路径分别有各自的特点:
(1)中枢说服路径,把态度改变看成是消费者认真考虑和综合信息 ( 如广告商品信息 ) 的结果。具体地说,消费者在该过程中,主动地考察广告的信源;重新搜集和检验有关体验;分析、判断广告商品的性能、证据并作出综合的评价。
(2)边缘说服路径,认为消费者对客体的态度改变不在于考虑对象本身的特性或证据,而将该对象同诸多线索联系起来。这线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如果同肯定线索联系起来,消费者就可以接受该广告商品是优质产品的结论。相反,若同如下线索联系在一起: 该产品位置太偏僻;信息源令人怀疑;刊登广告的杂志威望不高等(否定线索),则他会否定该商品是优质产品的结论。
8.简述如何理解误导性广告。
正确理解误导性广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借助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 , 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 , 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 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 , 这种广告就是误导性广告。虚假广告是误导性的 , 它具有隐蔽性 , 辨别起来也困难。此外 , 在制作手法上也存在误导现象。
(2)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有关,即有些广告的画面与实际相关但是又不切合实际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3)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也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在知觉中,人们会表现出期待某种对象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形:经常看到自己所期望看到的东西。在这种情形下,“期待强”的人们容易朝着期待的方向去知觉和联想。
(4)鉴于消费者自身的知识、经验、文化水准等不一样,就使得对同一广告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在存在误导因素的场合下,有的人可能被误导,二有的人则不会被误导。
9.克服误导性广告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克服误导性广告,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1)必须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法律和法规能够为杜绝虚假广告提供法律依据,加强执法力度可以创造一个有序的广告环境。
(2)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3)在视听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重知觉的线索上,须作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如作出符合逻辑的推论,就有可能纠正知觉线索引出的错误理解。
10.调解的机能对消费行为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