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谈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
漳州市华侨中学 郭荣聪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精心处理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新的教学模式--略述显性知识;课堂安排侧重通过提问、讲解、分析、讨论四个环节完成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以使教学直接达到高考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角色 教学行为 研究者 建设者 开发者
我省自96年起在高中全部使用人教版现行《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教学中,一线教师使用时普遍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据大纲要求需完成的每堂课教学内容容量均极大,几乎每节课满打满算、满堂灌还难于完成依大纲、教参要求应达到的各项教学目标,更谈不上把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想增加阐述的问题、补充的材料、联系对比的能力培养等也该完成的事做一做了。这一内容和时间的矛盾(据2000年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来看,仍存在这一矛盾),完全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解决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目前,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高中历史科教学主要的目标仍是达到高考所应完成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上述提到的一些教学目标,还要有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来完成这些任务。如何在教师转变角色的同时,每节课都能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这方面的探讨似乎不多。我在近几年的高中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特别是在花大量时间备课,把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上课内容精挑细理,“删明就隐”,叙述侧重于运用历史知识和观点,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隐性知识。这种直接针对高考,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同时基本剔除显性知识(指导学生自主掌握而无需重复教材的讲叙)的“有效式”教学模式,使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操作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一:“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 专利 ”。3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4研究什么呢?首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即我们要去完成什么目标。其次,研究学生的现状,学生的学识、能力、要求、满足、成功目标等都是教师要了然于心的。最后,也是最难的,是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即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和调动学生的学识、能力,满足学生的要求,实现学生的成功目标。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5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因此,教师教学前的工作是对教材进行研究处理。作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教材已清楚阐述的内容不能作为教学时的主要叙述部分。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重述这些内容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又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没有时间对教材知识进行挖掘、分析、纵横联系、比较。
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先行基本掌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内容。我把显性知识处理为课前预习提要布置给学生。预习提要既列出下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历史课文中的四要素,即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事件本身),又提出一些大多相对简单的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