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因此,利益关系在群
体性事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4.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手段呈现出信息化趋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人们的交
往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也成为滋生群体性事件的“温床”。“信
息流量和流速的爆炸性增长,在增强了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
加大了不同认同之间的互动,动摇了某些本来就不稳固的认
同。”[4]群体性事件的策动者往往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QQ群、论
坛、贴吧等方式来宣传和散布谣言,甚至借此寻求其他媒体的关
注,尽量扩大事态,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具有共同诉求的利益
群体,激发他们内心的不满,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例如,
在甘肃陇南事件中,少数人利用网络来传播陇南市政府搬迁的谣
言,导致了部分群众纵火焚烧市委大楼和汽车,诱发了严重的群体
性冲突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审视
目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正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
值得肯定的是,各级政府在不断应对各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过
程中,他们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甚至部分地方政府
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些措施是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
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更应该看到,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政府尤
其是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存在严重不足,亟需予以提高。
1.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淡薄
首先,一些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淡薄,对已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重视不够,对已掌握的信息瞒而不报,或者拖延时间,导致事件“由
小拖大、简单变复杂”,一旦群体性事件突发,往往不知所措。其
次,一些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对群众的意见要么置若罔闻,听
之任之,要么束之高阁,敷衍了事;此外,还有一些干部面对群众急
需解决的事情,或者草率处理,最终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由于群体
性事件的形成是一个矛盾积聚的过程,如果领导干部缺乏危机意
识,缺乏对事件苗头的控制能力,缺乏对事件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
的应急能力,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容易由矛盾摩擦向矛盾冲突转
化。
2.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
应急信息是否公开是影响群体性事件防治成效的关键性因
素。信息失真或者不公开不仅会导致政府无法在适当的时间内选
择合适的应急处理方案,而且还
会使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丧失对
政府的信任,产生对社会不满情绪,采取“自立救济”行动,例如游
行示威、静坐、上访等非暴力行为方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因此,
对于政府来说,及时向群众公开信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媒体向公
众提供正确的信息,这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方式。如果政府
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