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
含义是:
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
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
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三、简答
1.谈谈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具的趋势及特点。
答:20世纪80年代是二战后世界形式变化最深刻的时期,全球范围内各种矛盾的加剧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孕育着世界格局的根本转折。全球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纷纷制定本国教育发展战略。
90年代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特征是面向21世纪进行教育规划,教育不再是被动跟随时代,而是主动适应时代。 这一时期各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反映了时代特征。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注重提高师资水平。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课程改革主要反映出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主要反映出三个特点:
第一,为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调整改革课程结构,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艺术课程之间的平衡,呈现出多样化(必修、选修、活动课程并存)、实用化(课程设置注重社区特点、注重劳动课程开展)、个性化(根据儿童个别差异设课、教学)和综合化(发展跨学科课程)的特点。
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增删调整课程内容。新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与新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工具学科,如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诸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等,课程围绕学生显示生活开设,引发学生关心人类道德和伦理问题,提高对人类社会和自身的了解;环境科学课程,使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
3.试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宣布“初级和基本教育应该免费”,“应当实现小学义务教育”。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除家庭教育以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必须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世界全面教育会议重新确定了2000年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
(1)初等教育的普及
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年费初等义务教育。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初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入学率总的趋向是逐步上升的。但一些不发达地区,实现初等义务教育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1985年世界初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5.67亿人,1997年增长至6.69亿人,我国则分别为1.34亿人和1.40亿人,女生比例由45%增长到48%,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85年为123.2%,1997年为122.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把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我国初等教育生师比为25:1,超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继续扩大受教育机会,仍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同时,重视教育质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更是初等教育帮助国民提高素质的必需。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如何改进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到了各国初等教育改革的日程上。
4.谈谈“学会生存”提出的背景、主要观点及意义。
答:(1)背景:
二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特别是饱经战火创伤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少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濒于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