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及对民族教育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及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0 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完美谢幕,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可谓是与日俱增,现代化的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危机,这股危机便是我们在拼命的发展中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我们在拼命地融人世界体系与世界的接轨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作为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中国希望自己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民族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既能认同本民族,也能认同中华民族。那么,在“礼教”已经逐渐式微的现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认同究竟还有没有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中国,中华民族认同对于我们的民族教育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这是本文中笔者和大家所要讨论的问题。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民族
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而后在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它指一个人对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
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及对民族教育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1.2 民族认同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是认同涵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美国学者迈尔威利?斯徒沃德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
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我国学者庄锡昌认为,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多元化的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认同更趋近于广义的国家认同,而不是指的某一民族的认同。
2 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被公认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基础“礼教”已然式微。随着新儒学家纷纷地谢世,以及学者们在谈到新儒学的诸多观点时的软弱无力,不管感情上是否能接受,事实上新儒学家是没法力挽狂澜、重树儒学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是什么?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说过:“符号是人创造的,反过来符号有创造了人性”。作为一个民族,也可以借用这个观点,文化是民族思维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创造了民族。因此,中华民族的认同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认同上。
如果从文化的外延分析或结构分析人手,可以大致把文化划
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及对民族教育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非长城莫属,“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条让中华同胞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中华龙”。这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在制度文化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中华民族特色的要数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节日,从喜庆的春节,到肃穆的清明;从团聚的中秋,到思乡的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都牵动着亿万中华同胞的心。这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信的民族精神,以和为贵的民族意识以及博大的中华文学艺术,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和创造者,这还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
认清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基础后,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口号如此盛行的现代,推行民族认同对于我们的教育,究竟有那些启示?
3 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少数民族作为中国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在要求少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充分的了解并且尊重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具有特殊性的,这种民族认同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保存不同的文化,提倡各个
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分析及对民族教育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民族自己的认同,是发展我们这个由这个多元文化组成的星球的关键,这个道理就如同在生物界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重要。为了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之更为丰富,在民族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设置一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以引导民族成员能够积极的认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印迹。
其次,通过教育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作为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中国也希望自己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民族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既能认同本民族,也能认同中华民族。因而教育除了要引领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外,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即国家认同的意识。国家认同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政府施行教育及借助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这其中,教育在培养国家认同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而教育应该引领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要引领其对国家政策和民族政策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各级学校要利用其所拥有的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板报等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民族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