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59
事。自苏联解体之后,宣传在国际上的使用频率已经大为下降,公共外交话语几乎完全替代了它的位置。
2.公民外交
公民外交(civiliandiplomacy或civildiplomacy)一词显然与公民社会一词联系在一起,是公民社会在外交领域的产物。主张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公民社会理念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萌发,并且在法国大革命后得到不断拓展,但在冷战中受到抑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念才再度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公民社会是指社会独立于国家的部分,即它是多种多样 自治的、公共的
舞台 ,它需要独立于国家(确切地说是执政党)的组织来保障其作用的发挥。虽然
公民外交起源的具体时间很难说清楚,但很显然,在美国遭受 9 11 恐怖袭击之后,公民外交开始广受关注,许多非政府组织开始提出普通公民也应该行动起来以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30多个公民组织的领导人为此早在2004年前就成立了 公民外交联盟 。2006年7月, 公民外交联盟 在华盛顿召开了首届全国最高会议,进一步讨论如何把美国人变成 公民外交家 ,促使美国人利用与外国人见面的机会,改变美国在一系列跨国民意测验中显示出的负面形象,让外国人了解美国 不仅只有战争、超级大国的傲慢和穿短裤衩的游客 。另一个名叫 外交行动企业组织 的民间团体,则正在争取美国公司对商务旅行人士从事公民外交活动的支持。该团体从2005年5月开始向进行海外商务旅行的美国人发放 世界公民指南 。指南提出16点建议,劝诫出国旅行的美国人不要重蹈那些败坏美国形象的行为模式。该组织主席基思莱因 哈德在华盛顿参加大会时说: 美国公司应该关心美国在世界上的名声,因为反美情绪迟早会对商业不利。 可见,正是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步兴起,各种非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甚至普通公民开始参与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或世界和平的缔造中来,由此促进了公民外交的发展。在中国,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成熟,我们也在见证公民外交的萌芽。
3.人民外交、民间外交
我国知名外交官裴默农曾有研究指出,民间外交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规模,始自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然而,发展规模性的民间外交,在历史上开辟一个外交新天地,则应归功于周恩来。有国外学者认为,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建立国际宣传机构,
就是1949年以后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 人民外交 的前兆。新中国一诞生,
除了原有的工、青、妇和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四大组织仍然发挥传统的对外交流的作用之外,又新成立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及国别民间组织如中苏友好协会和稍后成立的中日友好协会等。这些民间组
德 托马斯 海贝勒、诺拉 绍斯米卡特: 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 ,卿志琼、吴志成编译, 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5年第2期,第64页。
新华网:/newscenter/2006 08/02/content_4906982.htm。
加 罗纳德 C 基思: 周恩来外交生涯 ,封长虹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