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第一,认知方面,人们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第二,情感方面,对某种语言或方言喜欢或反感,尊重或轻视等;
第三,意向方面,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行为取向,即乐于学习或拒绝接近等。
相应地,语言态度就有了忠诚、自卑、亲近、歧视等表现
(一)语言忠诚
语言忠诚就是对母语(包括母方言,下同)的重视与偏爱。本民族语言是该民族成员自幼习得的母语,它是民族情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语言忠诚是自然而然的。
在法国,法国人认为法语比英语更规则、更清楚,他们以法语为骄傲,以至有时外国游客用英语问路时,法国警察竟故意用法语回答。
很多海外华人不仅彼此仍用汉语交流,而且要求子女学习汉语。
由于偏爱可能产生自己语言优越的偏见。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曾有过优劣之争。
语言忠诚还表现为,不使用自己语言会收到集团内的冷淡,自己语言受到歧视会表示抗议。
二)语言自卑
语言自卑是对自己语言的功能丧失信心而主动放弃。这多半是由于说某种语言的人数少,而对使用人口众多的语言而产生的。如果说语言忠诚主要是民族感情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种语言自卑则是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
在希腊,年轻的阿尔巴尼亚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自己的母语,甚至不让父母讲,以便获得当地社会经济上占优势的群体的认同。
广西融水县一些民族干部,为了让子女读书升学,不但不让子女学本族语,也不让其学习广西中北部的汉语方言,只要求子女学好普通话。
同一地区,语言自卑和语言忠诚会同时存在于不同人群中。
三)语言亲近
语言亲近指对母语外的语言产生偏爱心理,乐于学习与使用。这多半由于该语言用途广,其民族经济文化发达,以及国家导引或组织实施。这不意味着一定是对母语有自卑心理或放弃母语。
最典型的就是对英语的普遍亲近。英语在现今就是国际通用语,似乎世界各非英语国的初高等教育都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中国现在幼儿也纷纷地学习英语,试行的双语教学,外语也是英语。非英语国家的记者招待会之类也以英语来翻译。
四)语言歧视
语言歧视就是瞧不起母语外的某种语言,即便经常接触也不主动学习,甚至加以讥讽。这种同语言亲近相反的表现,其原因可能也同语言亲近相反。
俄国沙皇时期,政府明文规定并严格禁止少数民族在公开场合说本族语。广西都安县壮族男子与瑶族女子结婚后,家庭必须用壮语,认为说瑶语不光彩,其子女到爷爷奶奶家,如果说瑶语,爷爷奶奶会不让进门。
五)小结
语言态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及由此带来的相应的行为,而这主要是各种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语言忠诚或自卑是对母语的态度,语言亲近或歧视是对母语外的语言。
首先,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达民族和地区或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或方言,其语言使用者语言忠诚相对稳定,且易引起对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歧视。反之,经济文化欠发达民族、地区或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或方言,其语言使用者语言忠诚就差些,且容易产生语言自卑或向另一种语言亲近。
其次,民族关系也影响语言态度。如果两个民族关系和睦,在对本民族语言忠诚的同时,也会对对方语言有亲近的表现,而不易发生语言歧视。反之,民族间矛盾尖锐,则不易产生语言亲近,倒会产生语言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