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从儒家之终极关怀论(3)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未知    
字号:

从儒家之终极关怀论

是義,因此,此天命即是義命。唐君毅先生指出,孔子於義與命實為一「義命合一」的主張(註四)。此時命實非外在的限制,而是道德上的自我要求,乃是命我自己去作所應作的分內事。單就這方面來說,這是對我們的一種道德上的限制或強制,即要求自己去完成仁心之命令。

在命限與命運之命方面,此常是一般意義所謂與我們的生命有相順相違的外在限制。我們也許已盡了一切周詳的規劃與充份的預備,但仍然有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仍然可以有我們不明所以的情況,使我們的計劃受挫折,以至我們的生命受橫逆和夭折。此中也有我們所意欲成就的事業或事項,但能否成功常在我們所能掌控之外,甚至知道不是任何人所能掌控的。這種超乎人力之上的因素,一般常歸於不可知之命運,宗教上則常歸於最高主宰之力量,因而祈求幸運或恩寵降臨使能如願。儒家在此並不歸於最高之主宰或不可知之天或天道,而是歸之於命,如孔子常嘆生命之違逆為「命矣乎」,即歸之於氣化之不如理。對於此不能如人之深情大願之事,儒家除勉力以赴之外,並不妄作強求。孔子嘆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而仍顛沛於途,以求天道得以實現,正顯示儒家以踐行道德、貫徹理想而直道而行,即以道德理性回應此種外在限制。踐履道德理性之要求即是盡自己之道德份內事,此即是以順天命以回應此命限。這是儒家所採取的基本方向和態度。孟子更進

從儒家之終極關懷論生命倫理學之方向 59

一發揮此義而提出立命之說。

貳、即命見義與圓善

孟子之立命之說是建立在心、性、天的內在關係上,由心性天引申出人在命限之事上所應採取的回應方式。因此孟子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篇上第1章〉) 孟子之心指不忍人之心,此心即是道德價值的根源,故孟子謂:「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言性善實即自不忍人之心立論,故唐君毅先生揭示為「即心言性」之旨,因此,孟子性善之性也即由此不忍人之道德本心可見,盡此心即知性。而天道之內容也不外此心性所表現的道德理則,因此,盡此心性之道德實義即知天之為天之意義。此時,天實即我們的道德意識所涵蓋的道德世界。因此,事奉天道的方式也不外是存心養性,即切實作道德實踐,把生命中的道德性分現出來。這種道德踐履,同時也是道德的創造,創造出道德世界的價值。依此道德命令或天命,作道德實踐,修身證道,即是我們回應氣命上之夭壽、成敗、得失、順逆的方式。此種修身證道之實踐下的回應,即可以使我們的

从儒家之终极关怀论(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