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术研究
ART 2007.4RESEARCH
会对我构成真正的伤害。”[5]在《自笑》一诗中,王肇民的寂寞之境的真谛更有披露:“自笑当官无媚骨,优游一生固宜哉。春回南岭观梅去,夜入西江泛月来。死莫须留驼马冢,生何尝羡栋梁材。文章千古事谁识,白
王肇民 《石榴葡萄与瓶花》 54cm×76cm
曲、宰制,折射出知识分子备受压抑的心灵磨难史。
其实,王肇民与中国文艺革命主流的关系从其青年时期开始就十分密切。他于1929年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究干事,后因参加“一八”艺社等进步活动而被校方开除学籍。当年的王肇民肯定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段经历竟然成为了今天一些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著中提到他的名字的唯一地方。后来在北平学习期间,王肇民更积极地参加了具体的政治斗争,其时王肇民的政治意识应该说是很鲜明的,而且具有理论学习的思想基础。工作的经历,也有在南京政府当文职人员的经历。我认为,王肇民的政治与党派意识并不是很牢固,从中共的新四军地方政府科员到南京政府的文员,再到解放后的南京市文工团,他的经历很符合一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较难以简单地用政治上“不断进步”、真实的人生经历了。
我想,王肇民在1949年以前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两种思想基础:第一,在思想资源上,除了乡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国学文化、传统诗文之外,他在青年时期接触的“马克思主义”使他具备了对于泛化的政治-哲学理性的兴趣和言说能力。在他后来的言述中,唯物辩证法、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等等语汇并不少见,而且这些语汇给他带来了真实的人生信念;第二,在行为选择与处世进退的问题上,他的思想态度和立场基本上是以保持人格独立为准则,以放任自
然的人生态度面对的被丛林法则宰制
眼相看未可哀。”[6] 当官须有媚骨,加入左联领导的“一八艺社”,任研只有优游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文章千古事谁识,白眼相看未可哀”,这是寂寞之境中的自信,有大的抱负与胸怀。当然,寂寞之境中的自信略带着一点悲凉的况味。伟大的德国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类无法消除存在的两重性,无论如何反抗也逃避不了苦恼、焦虑和不安,他
王肇民
《年桔》 39.5cm×54cm
继而指出的出路恰好就是王肇民在寂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的孤独,以及世界对人的命运的漠不关心,认识到没有任何外在于人自身的力量能解决人自己的问题。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必须承认,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意义。”[7]
王肇民的寂寞之境并非如某些时论所闻达的寂寞——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探究真实的王肇民。王肇民其实正是不“甘于寂寞”才会成就出他独特的艺术世界;他的寂寞之境的真实内涵是面对在动荡时代中形成的由
寞之境中所昭示出来的:“正视真理,再后来王肇民有过在新四军文职机构
至此,我们可以略作一点小结。时代中的职业生涯,只是我们已经比讲的那种甘于寂寞、默默耕耘、不求“投身革命”一类的话语来装饰这种
王肇民
《石榴》 64cm×44cm
意识形态的强力意志所宰制的艺术圈名利场感到了深深的压抑、无奈和愤怨,是一种强烈的带有悲凉况味和反抗意志的自我意识;它并不是所谓的人品高洁的逻辑前提,而是促成他特立独行、逃避同流合污的个人意志的基础。王肇民不是因为耐得住寂寞而走向伟大,恰恰相反,他是因反抗寂寞而走向伟大。王肇民的寂寞之境牵连着强力意识形态对艺术的规训、扭
但是,无边的寂寞、隐约而至的焦虑似乎并没有使王肇民受到什么损害,因为他的自信是同样突出而重要的。他自己有过充满了自信的自述:“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就像流水会将泥沙带走一样。所以被划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很长时间不评职称以及一些不正当的歧视等等,都不6
ART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