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方面的专著,甚至没有对美的基本观点(他只认为美离不开人类)。所谓的
马克思对美的重要论述的出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讲‘劳动异化’
中共两次提到了美,分别是“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和“ 也
能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通观全文,那两句话所强调的是劳动和意识,与美的
联系仅仅是出现了那两个字,说劳动创造了美是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的,也与马
克思严谨的治学作风背道而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问题,也
并不是非要从马克思的原著中找一点关于美的论述为自己的论点“镀金”,那种
做法简直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即使如此,让我们看看那种断章取义,糊乱联系的
漏洞吧。
美确实离不开人类,这倒不是因为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而是因为只有人类才
拥有那复杂的意识--美的意识。劳动当然能创造人类认为是美的东西,但人类创
造的东西可不一定美;人类同样可以感受到不是自己创造的美,如日月山川的雄
伟壮丽,这种美与人类的劳动根本拉扯不上关系。也有观点认为未经人们直接改
造的自然美,虽没直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但由于它产生于人类实践根本改变了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所以它仍间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化。这种解释未免牵
强。自然景观的存在是人类感觉到的美的物质载体,但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因为
人们可能感到丑。同样,自然景观的存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为大自然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只不过活动范围更广,影响力大一些而已,但人
类始终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说它仍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化,就好比说大自然是
为人类而存在一样荒唐。所以美的本质问题应与劳动彻底的决裂。
美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法国启蒙运动创始人伏尔泰曾提出一些关于美的重
要见解,他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不稳定的,相对的。他说:“美往往是非常相
对的,在日本是文雅,在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另一种则是普遍的,不变的。他说有些行为是全世界都觉得美。又如他认为审美
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别其好坏的标准,又有特殊性,没有绝对的规格。在一般性
的协调一致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个国家造成了一种审美趣味。[11]总而
言之,“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变的;既是稳定的,又是流动的,两者是对立的
统一。”[12]美究竟是什么?该怎样来把它的特性和概念统一起来?
我认为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这种文化共识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
对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对某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普遍
看法;这种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
等。伏尔泰所说的美其实就是美的文化共识的一些特性,由此,我们可以轻易的
得出美的一些特性。
(一)区域性。或称民族性,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对美的认识有很大的差
异,这是由于他们形成的文化共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古希腊以身体的强悍、各部
分之间比例的协调为美;缅甸姑娘则以长颈,带铜圈为美,这二者在人体上的审
美标准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二)时代性。美带有很深的时代痕迹,在这里不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