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0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1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2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三、“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三区”建设及增产增收效果
2006—2008年,课题共在水稻、小麦两大主体粮食作物主产区的23个县(市、区)建立超高产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并向全省主产区辐射。
①攻关田:建立超高产攻关田合计0.28335万亩,稻麦平均单产656.57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45.67%,增产粮食586.06吨,增加效益0.009235亿元。实现了百亩连片小麦亩产648.6千克、中稻亩产845.3千克、双季稻亩产1306.7千克,刷新了安徽稻麦单产新纪录。
②核心区:建立核心区合计28.0166万亩,平均单产599.30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38.42%,增产粮食4.59万吨,增加效益0.725043亿元。
③示范区:建立示范区合计429.01万亩,平均单产540.19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27.66%,增产粮食50.4076万吨,增加效益7.815307亿元。
④辐射区:实施面积合计2890万亩,平均单产517.70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12.35%,增产粮食252.1923万吨,增加效益39.0988亿元。
“三区”合计,实施面积3347.31万亩,平均亩产521.28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4.54%,较前三年总增产粮食307.2431万吨,增产增效47.648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