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跨文化之桥_中国佛教建筑研究的新视点(2)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未知    
字号:

38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21卷水平的一流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汤用彤、朱光潜、吴宓等.他们及其学生,特别是他们所建构的学术环境,为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跨文化研究学术专著.在目前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人类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琐细,且相互隔离的分科研究框架正在被突破.因此,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正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热点.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文化一旦产生,就必然交流,这种交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由于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能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今天世界上万紫千红的文化繁荣景象.”同时,季先生认为,文化交流是有规律的,“从冲突到融合就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规律.”

气象恢宏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各种不同文化间相冲突和相融合的过程中整和而成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世界上其它任何文化不同,文化形态.中国文化以外来文化作为补充和营养,了2次中外文化大交融,梁启超就认为第1巨大的启迪作用.文化交流,决非单向的文化移植,.

中国佛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下面的一个分支,同时,.作为佛教文化的表层结构,佛教建筑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纷繁复杂的关系.,跨文化交流与佛教建筑文化交叉研究尤,应当是最为切题和恰当的.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改变以往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视角,从单一史学研究向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推进,从描述性史学研究向阐释性史学研究推进.

211 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梳理佛教建筑

  研究侧重于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用文化间冲突与融合的原理和规律,系统研究和梳理中国佛教建筑,它是文化传播学,文化地理学、比较文化等学科与建筑历史的交叉研究.这种交叉研究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以往各自的研究领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新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活动极其规律的科学,它指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产生地区的一种流动现象[3].就传播过程来看,可概括为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的共享性;二是传播关系;三是传播媒介;四是传播方式.从文化地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文化无论是人类全体的还是个别的群体,无论是复合的还是单因素的文化,都存在着自己特有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和分布扩散的格局,文化的历史传承是运动的体现.”“任何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总是有地域上的表现相伴,任意区域的文化面貌又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汤用彤先生曾通过对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总结出关于“文化移植”的法则.他是如此表述的:“一个地方的文化思想,往往有一种保守或顽固的性质,虽受外力压迫而不退让,所以,文化移植的时候不免发生冲撞;又因为外来文化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本地文化思想受外来影响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因外来文化思想必须适应本地环境,所以,本地文化虽然发生变化,还不至于全部放弃其固有性,完全消灭本来的精神”,“所以,文化思想的移植,必须经过冲突和调和两个过程”,结论是:相互影响的两种文化,通过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最后既保持各自的特性,又相互适应,并且相互融合,进入更高一层的文化领域.要探究两种文化是如何融合的,就必须研究文化的历史进程,从进程中去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的一部分对建筑历史的研究是同样适用的,而这种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更多地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建筑活动,应是

跨文化之桥_中国佛教建筑研究的新视点(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