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翻译过来的;而在弱势文化市场中,从强势文化市场中翻译过来的文本占所有翻译文本的绝大部分。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同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基于归化的翻译传播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对话。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贾芸笑道:“巧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Yang s version: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Hawkes version: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米”和“粥”是两种中国常见的食品,其中“粥”是中国特色。水稻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食物,但不像中国人那样用来做稀饭,西方人用燕麦作稀饭。因此,英语单词“porridge”是不确切的对应的汉语“粥”。在这个例子中,杨和霍克斯以不同的方式翻译中国食物。在杨的版本,他把“米”这个词用“饭”代替“粥”,这部分保持了中国风味。而霍克斯取代“米”和“粥”,用“面包”和“面粉”等对英国人熟悉的词汇。采用这样的策略,能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西方文化。
再例如中国地铁站、街道、饺子、粽子、功夫和太极等词语的翻译都极大的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极大地保留中国的特色。
(三)杂合策略的运用
在翻译界,归化和异化一直被认为是两种翻译策略。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研究视角来看,翻译是同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采用归化策略的译文基本上没有翻译的痕迹。“译文读者在面对翻译过来的弱势文化的文本时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他们仿佛在译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使他们感到熟悉、亲切,阅读起来轻松、自如,无需做出过多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弱势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都被归化的手法抹去了。”然而,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体现出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上的差异,通过向强势文化输入弱势文化的异质性,形成了对强势文化的挑战。